有的文人政治欲太強。
文人從來不甘心行走在山水之間,他們中的太多的人耽迷於權力,拚命上爬,甚至不擇手段,以居倉而遠廁,最終在權力場上粉身碎骨。
權力是一副甜蜜的毒劑。在小人的簇擁下,文人們死得不明不白。他們才華橫溢,出盡風頭,自然也就招來了不盡的禍端,“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不過,這世上的文人總是難以消除幹淨,因為文人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表演性,他們無法控製表達的欲望,所以,露頭的文人總是此起彼伏。沉默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文人的內心裏麵卻充滿崢嶸。唯唯諾諾的是文人,破口大罵的也是文人,大放厥詞、糞土一切也是文人。
中國文人盡管在理論上地位很高,被供奉在香龕裏,似乎容易神氣十足,可奇怪的是,在中國這塊國土上,上至王者,下至草民,並不真把文人當一回事。
可是不少舞文弄墨者偏偏要食人間煙火,一心想登上曆史舞台,渴求插手政治,染指權力,幹預現實,覬覦利益,希望能夠在統治者權力的盛宴中,有分一杯羹的資格,結果往往雞飛蛋打。中國一共除了三百多個帝王,簡直找不出一個始終高看知識分子的,有文化者嫉妒文人,沒文化者憎恨文人,半瓶子醋者為難為人。但太多的文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卻不會自省。玩政治的文人,所有的努力都不過是給自己打造一副精美的棺材而已。
有的文人自戀欲太強。
江山不幸詩家幸,很多死去的文人因自己的詩文而不朽了,然而留給後人的是財富,他們活著的一生卻不見得快樂。
我在研讀曆史中的一些文人,發現他們都有一種奇特的品質,無論其為大文人,還是小文人,絕大部分人文人都以維係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自任,絕不敢讓這一線香火斷絕在自己手中。誠然,如果曆史和時代沒有他們這些大小精英,沒有這些文化傳承者自發地以堅忍不拔、前仆後繼的意誌,以曆經厄難、矢誌不墜的精神,發揚光大中國文化,也許中華也沒有五千年持續的華夏文明。
但他們在傳承的同時,往往有許多人得意忘形,自戀欲望太強,最終落得淒慘的身首異處。
有的文人愛欲太強。
曆代文人愛欲看得淡真是寥寥,哪個男文人背後沒有烏七八糟的風花雪月,哪個女文人背後沒有千瘡百孔的愛情糾葛。
然而文人終究很難控製好自己的情感,這也是他們最終悲劇的一個原因,雖然並不是主要原因。
(三)
其實說到底,文人隻不過是一個有意思的群體。
死亡也是每個文人的最終歸宿,生命自虛空中誕生,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朝陽注定要溶入黑夜。又有多少文人看得徹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爾留指爪,鴻飛哪複計東西?”
今年葬花人笑癡,明年葬吾知是誰?死,象水消失在水中。
本書所表達的,無非是通過40位文人非正常死亡的案例,揭開他們一些不為俗世所知的東西。對於讀者來說,第一可以作為資料收藏;第二可以作為傳記去讀;第三通過古代現當代文人的悲劇,給活著的現代有所啟迪和人生感悟,讓我們正確理解人生,正確理解死亡。
“同情的理解”應是對待曆史當有的基本態度,對待書中40位文人之死,當然也不能例外。不過,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我也不想此書寫得瘟而寡淡。當然,激情寫作,百密難免一疏,如卻有不當內容,如果過於的口無遮攔,還希冀讀者能給予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