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一拍拍掌(1 / 1)

本編輯選遊戲童謠134首,涉及到的兒童遊戲有“跳橡皮筋、跳繩子、擊掌、打得螺、踢毽子、打麻城、官打巡強、搶龍、躲貓、猜中指、翻叉、抓子、點點腳、旋磨磨、摸蝦、打撇撇”等70餘種。

對於每個人來說,遊戲兒歌可能是最早接觸到的歌謠,或者說是最早主動去了解到的文學作品,它是無字的書本,是有形的教育,它對孩子們成長教育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遊戲童謠是一種口頭伴奏,它能協調遊戲動作,增添遊戲情趣,豐富遊戲內容,提升遊戲內涵。孩子們或念或詠,亦唱亦作,不啻於載歌載舞。

英國吉特生(Frank Kidson)在《英國民歌論》中這樣評價兒童遊戲歌:“最簡單、最特別,容易記憶,曆代相沿,傳訛最少”,“這些公認為極古的歌”[1],無疑,兒童遊戲歌是童謠中的佼佼者。

沒有遊戲的童年是蒼白的,沒有童謠的童年是可憐的;童謠滋潤了童年,遊戲營養了童年。遊戲和童謠是親兄弟,是兒童成長的精神食糧,互為因果,互為支撐,互為補充。

遊戲和童謠給了孩子們無窮的歡樂,而集體活動更是他們必須的、又是最好的人生啟蒙課。

———————————————————————————————————————

[1]、[英]吉特生(Frank Kidson):《英國民歌論》,轉引自朱自清《中國歌謠》第135頁,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1976年7月版。

001. 一拍拍掌

一拍拍掌,二拍拍胸,三絞絞,四拉弓,五搓陀羅,六打恭,七獅子鏜,八相公,九打鼓,十撞鍾。

選自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歌謠研究會《歌謠》第一卷第45號(1924年3月2日出刊)第4版,黃樸搜集,漢陽童謠。

原注:母置小兒於懷,執其手,每唱一句隨作一種手勢以娛兒。此乃大人教小孩認識事物,學做動作的歌謠。

絞絞:就是雙手一起在胸前劃圈相絞。

拉弓:雙手平舉,分別朝左右作拉開狀。

打恭:係漢族等傳統交際禮節,見麵時,雙手合抱舉前,向對方致意,上古時已有此俗。

陀羅:又作陀螺。“陀羅者,木製,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卓於地,急掣其鞭則轉,頂光旋旋,影如不動也”,([清]翟灝撰《通俗編》,廣文書局,1990年10月)武漢俗稱“得螺(音)”,此句教小兒來回作搓狀。

獅子鏜:唱此句時,執小兒手扶其兩麵,學獅子舞中的左右搖頭動作。鏜,tang3,舞獅子時的打鑼聲,原作“膛”。

相公:童試合格後,取得生員資格者又稱“相公”,舊時也用於對讀書人的敬稱,此句使小兒雙手下垂端坐如相公。

撞鍾:教小兒作擊鍾狀,撞,cuan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