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兒歌童謠裏走來(2 / 2)

彭翔華先生生於武漢長於武漢,在宜昌工作生活了近半個世紀,卻回過頭來研究他兒時生活的武漢小巷,輯注他熱愛的武漢童謠,這當中的一份深情是靜靜地一閉眼就能品出來的。

專注,是從事任何事業的人都必須具備的,彭先生的專注就“繡”在他的大著中。民間文學研究,搜集,比較最費功夫,其甘苦卻往往隻有自己知道。其中那些同題歌謠是最叫我動心的。同一地區不同語詞,不同地區的傳唱流布,同起不同落的比較,隻有一句一字都不馬虎,才有我們見到的豐富展示。

我欣賞彭先生的分類,它沒有概念化時代的生硬牽扯,是站在這個文體本原之上的歸類。

這似乎是一個不必單提出來的問題。但要知道,“文革”戲文學藝術的摧殘,也曾波及到兒童文學、兒歌童謠。鬥走資派的時候,有人就教小學生唱過一首這樣的兒歌:“劉和鄧,壞壞壞,他們是中國的走資派”。後來,“四人幫”倒台,這首兒歌又被改成“四人幫,壞壞壞,他們是真正的走資派”。如果把這些東西搜集到某個集子裏,那它的歸類就該叫“階級鬥爭”類了。讓兒童文學承受它無法承受之重,兒童文學還有什麼童趣可言!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一個孩子戴個耳機就可以“宅”一天的時代,孩子們群體活動少了,他們還會不會喊著“一個伢啊,出來玩囉,貓在屋裏打脾寒囉,打了脾寒莫怪我啊,怪你自己不出來玩囉”,互相邀約?那些童謠還有沒有人唱?

這曾是我很擔心的一個問題。

近期我們到一所學校去錄像,我一眼就看到了一群滿頭大汗的孩子,比劃著巴掌,在那裏唱兒歌……,不知為什麼,我突然眼睛一亮,鼻子一酸,心裏說了句:放心了、有孩子就有童謠,就有兒歌!

正好,彭先生研究童謠的大著來了,讓大們看看它,比照一下前人,給孩子們更多些天真。要不然,一大群有心人就不會花這種功夫去研究它們了。

2013年8月16日

何祚歡 (1941--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武漢地方民俗研究專家。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湖北省曲協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等職。發表出版作品200餘萬字,由創作小說改編的同名戲劇《養命的兒子》獲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