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文|龔靜染

一個城市的古意,可以從飲食上來體味,這一點在四川樂山感受尤多。蘇東坡當年曾有“載酒時作淩雲遊”的詩句為人們留下了翩翩浮想,又有陸遊“公事無多廚釀美”的話來證明古代樂山確有美食,而清朝楊揆說樂山是“沃野雲委,溝塍綺錯,生物茲殖,士女清醇,實巴蜀之間一都會也”,這個“都會”自然在飲食上也有所反映。

古代樂山的食尚

在古代,樂山是個產荔枝的地方,當時四川雖有種植,但範圍不廣、數量極少,荔枝是典型的南國物產,所以範成大在《吳船錄》中寫到他在樂山見到的“輪囷數圍”的荔枝樹時,也是大為驚駭的。當年陸遊曾在樂山公幹,到荔枝熟時,就邀約好友到那裏品嚐,稱之是“相與同樂”。

樂山也產茶。茶分雅俗,雅者如淩雲山寺茶,“色似虎丘,味逼武夷,而泛綠含黃,清馥芳烈,伯仲天目、六安”(明-郭子章《續刻茶經序》),也如“雪芽”,陸遊當年為了喝上一口好茶,是“雪芽追至峨眉得”,然後用樂山的一口名泉“叮咚井”裏的泉水,在樹蔭下置風爐來慢慢煮茶,與友人共度好時光,可謂風雅之至。俗者如百姓常飲的“家茶”,葉小味苦;也有紅春、白春,則葉大味甘,要比“家茶”好一些;更好的是數“毛尖”,春分時采,最為香嫩。

樂山的酒也值得一說。宋乾道九年,陸遊在嘉州代職,獨自一人經常醉酒,“社甕嫩醅初泛蟻,寒燈殘盡自成花”(《秋夜獨醉戲題》)。什麼是“社甕嫩醅”呢?就是農村裏用陶罐來初釀的新酒,而這“嫩醅”定然好喝上口,讓陸遊寫了好多詩,為樂山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當然,樂山的酒好是可以細加考證的,清朝時四川最有名的酒是渝酒,但張之洞出仕之初在四川視學4年,遍曆蜀中州縣,深感樂山的酒比重慶的酒好得多,但名氣遠不如重慶酒,便專門寫了首《嘉州酒歌》的詩,為嘉酒聲名不張而鳴不平。他的評價是:“渝酒濁如蘇合油,嘉酒清如雛鵝頭。”但嘉酒到底好在哪裏呢?他寫道:“先取曲米浮脂好,次取江麵回波柔,倘教李白遇此味,蘭陵不作他鄉遊。”依張之洞的識見,這絕非胡亂誇獎,醇厚柔和的嘉酒有啃“雛鵝頭”之美妙,一因糧食好,二是水質好,蘇東坡的“蠻江清可憐”可以佐證。

河鮮與豆腐

除了酒好,樂山江中的魚也好。樂山過去有種魚叫“魚”,民間稱“魚舅”,倒過來念,還帶了輩分,這是鄉人的幽默,而它的味道之佳位於“諸魚之冠”。不過說來奇怪,此魚在明萬曆的《嘉定府誌》中有記錄,但在康熙時的《嘉定府誌》就沒有了,說明到清朝後這種魚就不見了。如今樂山最有名的魚是江團,此魚無鱗少細刺、肉豐肥美,民間俗名“水底羊”,憑這名字也能想象它是怎樣一種美味了。在做法上有紅燒和清蒸兩種,“清蒸江團”更近本味,乃樂山的一道名肴。在史誌中,樂山還產幾種在過去很有名的魚,如“客朗魚”:“似鰣,肉嫩而美,不易得”;又如“泉水魚”:“出沫東似墨魚而小”;再如“臨江魚”:“出臨江溪,潔而美,大不盈三尺”(康熙《嘉定州誌》)……現在這些魚的名字大多被人忘了,漁家也不怎麼辨識它們,隻是籠統地稱它們“雜魚兒”。我就在江邊吃過兩回“雜魚兒”,漁家在江邊撒網打漁,不足一個小時,魚就打上了一簍,一看,五花八門的野魚都在裏麵。待洗淨下鍋,味道甚是鮮美,現在想來,那裏麵會不會就有諸如客朗魚、泉水魚、臨江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