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文|啞鐵
一個叫皮特的歐洲旅行家因偶然的機緣來到仙女山,立即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他掏出筆記本,用英文快速地寫下了“東方瑞士”這個句子,然後搭好帳篷,簡單收拾了一下隨身物品,像個孩子,童心未泯,天真得有點不著邊際,讓多少有點矜持的隨行者也深受感染,他不斷摁動相機快門,擔心一不留神就漏掉了什麼。這也是大多數到仙女山來的客人的共同感受。皮特決定做一段時間的短暫停留,在幽靜悅耳的牧鈴聲中躺進大自然的懷抱,聽聽森林和風的低語,感受繁星的光點灑落在草甸上的柔軟,我不知此情此景會不會感染你,但從此後,“東方瑞士”便成為仙女山的又一別稱。
森林和風的低語
每次到仙女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次旅行,在不同的角度,感受也會截然不同,你也會發現不同的美令你怦然心動。
人是需要不斷行走的,在行走中,就不斷會有新的發現,這或許與遺傳學和進化論有關,在人類的基因中隱藏著這種小秘密,最近讀《基因組:人類自傳》,讀到人的精神驅動身體,身體又驅動基因組,這近乎顛覆了我們頭腦中的固有認知。我們每個人的基因中大概都有這種衝動吧——對自然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期盼。而在仙女山,首先打動你的是森林和風。
沿著曲折的盤山公路,你會被轉得五葷六素,但瞬間你就會覺得這種付出很值得。進入景區,顯得有些狹窄的公路兩邊全是幽靜的森林,靜得仿佛一枚微小的鬆葉掉到地上都清晰可聞,高大的杉樹和雪鬆連綿不絕,沒有盡頭,陽光透不進來,你不能向更遠處走去,隨時有迷路的恐懼襲向你。如果是在雨天,森林下麵則是另一番情景,雨滴在森林頂端沙沙作響,森林中卻略顯幹燥,這時,在林中做小小的漫步最為適宜。
若是冬天,則宛若童話中的冰雪世界,冰掛一簇簇地懸在樹枝上,用手一碰,透寒徹骨,要想扳動,非得用點力氣不可,四野白茫茫一片,此時在林木間漫步,腳下發出“噗、噗”的響聲,不時有積雪掉到頭發上,掉到脖頸間,涼透背脊。風是仙女山的常客,她無處不在。
在到仙女山的遊客中,不乏有人專為風而來。一群群遊客,常常會站在低矮的灌木叢邊或草地上,一動不動,有的舉著雙手,將掌心朝向風的方向,臉上露出愜意的笑容,有的美女還故意揚起秀發,任風一遍遍盡情梳理,那種怡然自得、旁若無人的神態,引得人們投去羨慕的眼光。
仙女山的風是那種可以托在掌心、捧在心窩的柔軟。她明明就在,你卻看不到樹的搖動,感覺到一雙稚嫩的手在摸挲你的眉眼,你的鼻尖,你的發梢,但一凝目又蹤影全無。我不知你是否這樣聆聽過風,至少對於我,終身難以忘懷。
在那柔軟的草甸上
像一塊塊綠色的氈子鋪在森林中的草甸,是仙女山的核心,這些草甸把靈魂賦予了仙女山,比喻成“鑲嵌在森林中的翡翠”毫不為過。我們叫這些草甸為“大草原”,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那種北國大草原——這些在山巔林木的懷抱中有點撒嬌,略帶幾分羞澀的草甸,完全是另一種風格。這種稱謂雖然帶點小小的自戀,卻飽含深情,我們都知道大理人將那片湖泊叫做“洱海”,西昌人將那片更小的湖泊叫做“邛海”,而北京人更甚,總喜歡將小小的水體叫做“什刹海”“後海”,其實這裏麵應該有很多故事,濃縮了多少沉甸甸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