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職業生涯規劃(3)(2 / 3)

(2)我能往哪一路線發展。

(3)我可以往哪一路線發展。

對以上3個問題進行綜合分析,以此確定自己的最佳職業生涯路線。

(六)選擇職業

職業選擇必須與性格、興趣、能力等相吻合。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會麵臨著許多選擇,如何做好選擇,這就需要我們在抉擇之前考慮清楚以下要素。

WHO(人):“我是誰”“我具備什麼特質與能力”“我喜歡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我的專長何在”“父母對我有什麼期望”等,考慮清楚這些後,對自己已經有充分的認識了——這是職業選擇的基礎。

WHAT(事):下決定時,要問自己“我有哪些選擇”“我的問題在什麼地方”“我的決定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WHEN(時):考慮時間的長短與事情的急迫性,如“我的計劃容許我有多少時間”“緩衝期有多長”“我預計完成的事件”等。

WHERE(地):即空間的因素。在我的職業目標中,我向往什麼樣的工作環境與生活空間?居住地域與工作地點的距離多遠?我希望住在什麼地方?

WHY(為什麼):思考“我為什麼偏好這個而排斥那個”“我職業選擇的初衷是什麼”。

HOW(如何):決定完畢後怎樣行動?如何取舍?如何達到目標?如何找工作?如何安排時間?如何運用時間等。

(七)製訂行動計劃與措施

這裏所指的行動主要指落實目標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訓、實踐等方麵的措施。例如,在職業素質方麵,你計劃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開發哪些潛能,你將采取怎樣的措施?計劃用多長時間達到目標?這些計劃要特別具體、可行性強,以便於定時檢查。一旦有了明確的計劃和措施之後,就要按照各個階段的目標,擬定執行步驟並付諸實施。

(八)評估與反饋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我們原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實際情況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偏差。“計劃趕不上變化”。尤其在現代職業領域,隻有變化才是永恒的主題。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很多。有的變化因素是可以預測的,而有些則是難以預料的。這就需要對職業生涯目標和生涯規劃進行必要的調整。此時,職業生涯的評估和反饋會給我們帶來收獲。評估與反饋過程是個人對自己不斷認識的過程,也是對社會不斷認識的過程,是使職業生涯更加有效的手段。

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評估與反饋主要包括職業的重新選擇、職業生涯路線的重新選擇、人生目標的修正、實施措施與計劃的變更等。

1.評估

為了確保規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必須隨時對生涯規劃的內容和成效加以評估。此外,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會發現當初做規劃時未曾想到的問題與執行時的困難。為保證生涯規劃的效果,在每實施一段時間後,有必要對計劃執行的方法做一次評估。

2.反饋與修訂計劃

實施生涯規劃時,必須為日後可能的計劃修改預留餘地,修訂的依據是每次成效評估後反饋回來的信息。至於計劃修訂的時機,必須考慮:

第一,定期檢測預定目標的達成進度。

第二,每一階段目標達成之時,要依據實際效果修訂未來階段目標可采用的策略。

第三,客觀環境改變影響到計劃的執行。

第四,有效的生涯設計還要不斷地反省修正生涯目標,反省策略方案是否恰當,以能適應環境的改變,同時可以作為下輪生涯規劃參考的依據。

一、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舒伯(E.Super)根據自己“生涯發展形態研究”的結果,將生涯發展階段劃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與衰退5個階段。

(一)成長階段

成長階段由出生至14歲,該階段孩童開始發展自我概念,開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且經過對現實世界不斷的嚐試,修飾他自己的角色。

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發展自我形象,發展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並了解工作的意義。這個階段共包括3個時期:一是幻想期(4-10歲),它以“需要”為主要考慮因素,在這個時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興趣期(11-12歲),它以“喜好”為主要考慮因素,喜好是個體抱負與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14歲):它以“能力”為主要考慮因素,能力逐漸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索階段

探索階段由15歲至24歲,該階段的青少年,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休閑活動、打零工等機會,對自我能力及角色、職業做了一番探索,因此選擇職業時有較大彈性。

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並實現職業偏好。這階段共包括3個時期:一是試探期(15-17歲),考慮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做暫時的決定,並在幻想、討論、課業及工作中加以嚐試;二是過渡期(18-21歲),進入就業市場或專業訓練,更重視現實,並力圖實現自我觀念,將一般性的選擇轉為特定的選擇;三是試驗並稍作承諾期(22-24歲),生涯初步確定並試驗其成為長期職業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適合則可能再經曆上述各時期以確定方向。

(三)建立階段

建立階段由25歲至44歲,由於經過上一階段的嚐試,不合適者會謀求變遷或做其他探索,因此該階段較能確定在整個事業生涯中屬於自己的“位子”,並在31歲至40歲,開始考慮如何保住這個“位子”,並固定下來。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統整、穩固並求上進。這個階段細分又可包括兩個時期:一是試驗—承諾穩定期(25-30歲),個體尋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幹變動而尚未感到滿意;二是建立期(31-44歲),個體致力於工作上的穩固,大部分人處於最具創意時期,由於資深往往業績優良。

(四)維持階段

維持階段由45歲至65歲,個體仍希望繼續維持屬於他的工作“位子”,同時會麵對新的人員的挑戰。這一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維持既有成就與地位。

(五)衰退階段

衰退階段在65歲以上,由於生理及心理機能日漸衰退,個體不得不麵對現實從積極參與到隱退。這一階段往往注重發展新的角色,尋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滿足需求。

生涯階段青年期

(14-15歲)成年初期

(25-45歲)成年中期

(45-65歲)成年晚期

(65歲以上)

成長期發展合適的自我概念學習與他人建立關係接受自身的限製發展非職業性的角色

續表

生涯階段青年期

(14-15歲)成年初期

(25-45歲)成年中期

(45-65歲)成年晚期

(65歲以上)

探索期從許多機會中學習尋找心儀的工作機會確認有待處理的新問題選個良好的養老地點

建立期在選定的職業領域中起步確定投入某一工作,並尋求職位上的升遷發展新的應對技能完成未完成的夢想

維持期驗證目前的職業選擇致力於維持職位的穩固鞏固自我以對抗競爭維持生活的興趣

衰退期從事休閑活動的時間減少減少體能活動的時間集中精力於主要的活動減少工作時間

一個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必須適應新的角色與學習環境,經過“成長”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較固定的適應模式,同時“維持”了大學學習生活之後,又要開始麵對另一個階段——準備求職。原有的已經適應了的習慣會逐漸衰退,繼而對新階段的任務又要進行“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與“衰退”,如此周而複始。

1976年到1979年間,舒伯提出了生活廣度、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觀(Life-span,Life-spacecareer-development)(1981)。除了原有的發展階段理論之外,較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論,並將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交互影響的狀況,描繪出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職業生涯彩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