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生涯彩虹圖中,橫向層麵代表的是橫跨一生的生活廣度。彩虹的外層顯示人生主要的發展階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齡:成長期(約相當於兒童期),探索期(約相當於青春期),建立期(約相當於成人前期),維持期(約相當於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約相當於老年期)。在這5個主要的人生發展階段內,各個階段還有小的階段,舒伯特別強調各個時期年齡劃分有相當大的彈性。應依據個體不同的情況而定。
在職業生涯彩虹圖中,縱向層麵代表的是縱貫上下的生活空間,是由一組職位和角色所組成。舒伯認為人在一生當中必須扮演9種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兒童、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長、父母和退休者。
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較為完整,闡釋了個人特征與職業匹配的動態過程,並將製約個人職業選擇和發展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職業生涯發展的研究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二、施恩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施恩(Schein)立足於人生不同年齡段麵臨的問題和職業工作主要任務,將職業生涯分為9個階段。
(一)成長、幻想、探索階段
一般0-21歲處於這一職業發展階段。主要任務是:發展和發現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發展和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才幹,為進行實際的職業選擇打好基礎。學習職業方麵的知識,尋找現實的角色模式,獲取豐富信息,發展和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動機和抱負,做出合理的受教育決策,將幼年的職業幻想變為可操作的現實。接受教育和培訓,開發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習慣和技能。在這一階段所充當的角色是學生、職業工作的候選人、申請者。
(二)進入工作世界
16-25歲的人步入該階段。首先,進入勞動力市場,謀取可能成為一種職業基礎的第一項工作;其次,個人和雇主之間達成正式可行的契約,個人成為一個組織或一種職業的成員,充當的角色是應聘者、新學員。
(三)基礎培訓
處於該階段的年齡段為16-25歲。與上一正在進入職業工作或組織階段不同,要擔當實習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說,已經邁進職業或組織的大門。此時主要任務已是了解、熟悉組織,接受組織文化,融入工作群體,盡快取得組織成員資格,成為一名有效的成員;而後適應日常的操作程序,應對工作。
(四)早期職業的正式成員資格
此階段的年齡為17-30歲,取得組織新的正式成員資格。麵臨的主要任務:
(1)承擔責任,成功地履行與第一次工作分配有關的任務。
(2)發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專長,為提升或進入其他領域的橫向職業成長打基礎。
(3)根據自身才幹和價值觀,根據組織中的機會和約束,重估當初追求的職業,決定是否留在這個組織或職業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組織約束和機會之間尋找一種更好的配合。
(五)職業中期
處於職業中期的正式成員,年齡一般在25歲以上。主要任務:選定一項專業或進入管理部門。保持技術競爭力,在自己選擇的專業或管理領域內繼續學習,力爭成為一名專家或職業能手。承擔較大責任,確定自己的地位。開發個人的長期職業計劃。
(六)職業中期危險階段
處於這一階段的是35-45歲者。主要任務為:現實地估價自己的進步、職業抱負及個人前途。就接受現狀或者爭取看得見的前途做出具體選擇。建立與他人的良好關係。
(七)職業後期
從40歲以後直到退休,可說是處於職業後期階段,此時的職業狀況或任務:學會發揮影響,指導、指揮別人,對他人承擔責任。擴大、發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幹,以擔負更大範圍、更重大的責任。如果求安穩,就此停滯,則要接受和正視自己影響力和挑戰能力的下降。
(八)衰退和離職階段
一般在40歲之後到退休期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齡會衰退或離職。此間主要的職業任務一是學會接受權力、責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於競爭力和進取心下降,要學會接受和發展新的角色;三是評估自己的職業生涯,著手退休。
(九)離開組織或職業——退休
在失去工作或組織角色之後,麵臨兩大問題或任務;保持一種認同感,適應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標準的急劇變化。保持一種自我價值觀,運用自己積累的經驗和智慧,以各種資源角色,對他人進行傳幫帶。
需要指出的是,施恩雖然基本依照年齡增大順序劃分職業發展階段,但並未囿於此,其階段劃分更多的是根據職業狀態、任務、職業行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劃分職業周期階段是依據職業狀態和職業行為及發展過程的重要性,又因為每人經曆某一職業階段的年齡有別,所以,他隻給出了大致的年齡跨度,並允許職業階段上所示的年齡有所交叉。
三、金斯伯格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金斯伯格(Eli-Ginzberg),對職業生涯的發展進行過長期研究,對實踐產生過廣泛影響。金斯伯格的職業發展理論分為幻想期、嚐試期和現實期。
(一)幻想期
處於11歲之前的兒童時期。兒童們對大千世界,特別是對於他們所看到或接觸到的各類職業工作者,充滿了新奇、好玩的感覺。此時期職業需求的特點是:單純憑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考慮自身的條件、能力水平和社會需要與機遇,完全處於幻想之中。
(二)嚐試期
11-17歲,這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此時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長發育和變化,有獨立的意識,價值觀念開始形成,知識和能力顯著增長和增強,初步懂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經驗。在職業需求上呈現出的特點是:有職業興趣,但不僅限於此,更多地和客觀地審視自身各方麵的條件和能力;開始注意職業角色的社會地位、社會意義,以及社會對該職業的需要。
(三)現實期
17歲以後的青年年齡段。即將步入社會勞動,能夠客觀地把自己的職業願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觀條件、能力,以及社會現實的職業需要緊密聯係和協調起來,尋找合適於自己的職業角色。此時期所希求的職業不再模糊不清,已有具體的、現實的職業目標,表現出的最大特點是客觀性、現實性、講求實際。
金斯伯格的職業發展論,事實上是前期職業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就是說,是初始就業前人們職業意識或職業追求的變化發展過程。
四、格林豪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格林豪斯(Greenhaus)研究人生不同年齡段職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並以此將職業生涯劃分為5個階段。
(一)職業準備
典型年齡段為0-18歲。主要任務:發展職業想象力,對職業進行評估和選擇,接受必需的職業教育。
(二)進入組織
18-25歲為進入組織階段。主要任務是在一個理想的組織中獲得一份工作,在獲取足量信息的基礎上,盡量選擇一種合適的、較為滿意的職業。
(三)職業生涯初期
處於此時期的典型年齡段為25-40歲。學習職業技術,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學習組織紀律和規範,逐步適應職業工作,適應和融入組織;為未來的職業成功做好準備,是該期的主要任務。
(四)職業生涯中期
40-55歲是職業生涯中期階段。主要任務:需要對早期職業生涯重新評估,強化或改變自己的職業理想;選定職業,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五)職業生涯後期
從55歲直至退休為職業生涯的後期。繼續保持已有職業成就,維護尊嚴,準備引退,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延伸思考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訂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