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1)(1 / 3)

項目四職業核心能力分析

著名企業用人標準

UT斯達康的用人標準是創新力、團隊合作、動力、態度、智慧、目標明確;英美煙草的用人標準是領導才能、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摩托羅拉的用人標準是誠信、勤奮、富於創造性、有團隊精神;殼牌公司的用人標準是成就力、關係力、分析力;寶潔公司用人的9大要求是出色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強烈的主動性和進取心、卓越的領導才能、優秀的精神、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獨特的創造能力、合理的優先設定能力、優異的專業技能、誠實正直。

點評不同的公司有其不同的用人標準,但每個公司選人用人的標準無不看重職業核心能力。

一、職業核心能力定義

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在人的能力體係中處於核心地位的能力,是從所有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專業能力以外的能力,即與專業的職業技能和知識無直接的聯係而與完成專業任務密切相關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核心能力也被稱作關鍵能力或普通能力,有時也稱作跨職業能力或可攜帶能力。它是一種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和技術飛速發展的綜合能力或基本能力。作為職業人通常需要強化的核心能力一般包括溝通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執行力等。

職業核心能力——當代國際職業教育、

人力資源開發的熱點

20世紀90年代中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展望21世紀,提出了“四個學會”的教育理念:“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和“學會共處”,這四者形成教育目標的整體,成了教育發展的4個支柱,也成了職業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描述“學會做事”這一支柱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已經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簡單地理解學會做事的含義就是為了培養某人去從事某一特定的具體工作……不能再被看做是單純地傳授多少有些重複不變的實踐方法……雇主們越來越注重能力方麵的要求……能力是每個人特有的一種混合物,它把通過技術和職業培訓獲得的嚴格意義上的資格、社會行為、協作能力、首創精神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

當前,世界職業教育正在不斷從傳統的“工具性”的謀生型教育,向著“發展性”的適應性教育轉變。現代的職業教育既要培養就業者崗位的勝任能力,也要培養就業者的職業適應能力;既要培養就業者上崗的基本專業技能,也要培養就業者具備適應科技迅速進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在職業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僅僅培養掌握單一的專業技能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就業者具有“與人合作”“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解決問題”“自我提高”“創新”等職業的核心能力,已成為德、英、美、澳、新、港等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職業教育、就業培訓的熱點,成為世界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的發展趨勢。

點評核心能力強調的是方法能力,是社會能力,是就業能力。這是世界職業教育的共同新理念。

“資格證書隻能使人獲得麵試的機會,核心能力則能使人找到工作。”——引自雇主

二、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職業能力是人的發展和創造的基礎。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種任務或勝任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沒有能力或能力低下,就難以達到工作崗位的要求,就不能勝任。個體的職業能力越強,各種能力越是綜合發展,就越能促進人在職業活動中的創造和發展,就越能取得較好的工作績效和業績,越能給個人帶來職業成就感。當前,職業核心能力已經成為人們就業、再就業和職場升遷所必備的能力,也是提高大、中專在校生以及已就業和即將就業人群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必將成為企事業單位在職人員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內容。

神童的失落

謝彥波,中國科技大學78級第一期少年班學生。他跳過整個中學階段,由小學直接進入了少年班。十一歲上科大。

不過,從入學時起,老師和同學們對謝彥波的擔憂就從沒消散過。“‘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問題就尤其嚴重。”汪惠迪老師說,“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與此對應的是,一些當年的少年班成員承認,他們至今仍缺少人際關係方麵的能力。“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學秦祿昌說,“一旦過了那個年齡,這一課就永遠補不上了。”

在朋友們麵前,謝彥波健談而放鬆,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與決定其命運的人相處。1982年,謝彥波提前一年大學畢業,15歲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跟隨於淥院士讀碩士,18歲又跟隨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讀博士,被看好在20歲前獲得博士學位。不過,這段最為春風得意的時光,卻成為他人生轉折的開始。“他沒能處理好和導師的關係,博士拿不下來,”汪惠迪說,“於是轉而去美國讀博士。”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謝彥波可謂因禍得福,得以跟隨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學習,後者在1976年因為在凝聚態物理研究方麵取得突破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在沃德羅普的著作《複雜》中,這位教授被描述為一個深邃而傲氣的人。

對安德森來說,謝彥波的性格中有著令人無法容忍之處,那就是比他本人還要傲氣。“我的論文不討他的喜歡,”謝彥波說,“寫的是他的理論的不對。”在普林斯頓的中國同學圈子裏,謝彥波與導師不睦,漸漸成為公開的秘密。本來,事情並非毫無轉機,可是恰在這時,發生了轟動一時的北大留學生殺死美國教授事件。當人們意識到應該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時,謝彥波被懷疑為潛在的危險。中國科技大學的一位副校長決定讓謝彥波回國,這意味著後者的留學生涯的結束。這件事情後來在中科大內部爭議頗多。此前有傳聞說,謝彥波曾用手槍或菜刀威脅過安德森。記者就此向謝彥波求證,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認說:“那我沒有,我沒有。”謝彥波回國隻能以碩士的身份接受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係教師的工作。在持續不斷的煩惱中,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結束了往日的夢想。

點評我們的教育往往隻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小李的求職困惑:優等生怎麼老輸給中等生呢?

小李囊括了大學期間所有特等獎學金,成績排名總是全班第一。然而,她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卻屢遭失敗,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和幾個同學分別應聘同一職位的競爭中,每次敗下陣來的總是她。“起初我並沒有太在意,覺得隻是偶然現象。但後來連續好幾次我都沒有競爭過那幾個同學,有時候我甚至連第一輪筆試也過不了關。那幾個同學成績都挺一般的,我怎麼老輸給他們呢?”帶著這個問題,她走進了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的話一語驚醒夢中人:“你平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專業課程和書本知識的學習上,這帶給了你出色的考試成績,同時也造成了你知識麵的狹窄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缺乏。另外,你的人際溝通、口頭表達、組織領導等多方麵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點評在當前就業形勢下,職業核心能力成為用人單位選擇畢業生的重要條件。一些大學生之所以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與他們缺乏基本的就業素質有關,就業素質高能贏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由於小李同學長期以來把上大學當成是“鯉魚跳龍門”的途徑,片麵追求學習成績的優越,忽視其他關鍵能力的培養,其結果當然就可以預見了。

高職生缺什麼?

上海第二工大高職研究所王益宇調查了上海的171家企業,分析顯示: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首先,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能適應新技術的發展。其次,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素質不能滿足企業要求。企業反映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專業基礎不紮實,在與人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創新、責任感、自我學習等綜合素質方麵也較為欠缺。在技術更新迅速的當代社會,這種能力和素質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企業還反映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例如,一家著名的汽車生產企業人事經理反映:現在高職院校畢業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技能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素質問題。許多畢業生缺乏起碼的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缺乏在工作中計劃、統籌安排的能力,缺乏基本的責任感,也缺乏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和再學習的能力,這是學校教育應該反思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