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以及和問題有關的各種聯係。()
(13)總是對周圍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14)能夠經常預測事情的結果,並正確地驗證這一結果。()
(15)總是有些新設想在腦子裏湧現。()
(16)有很敏感的觀察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17)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從不氣餒。()
(18)在工作遇上困難時,常能采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去解決。()
(19)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找到新發現時,你總會感到十分興奮。()
(20)遇到問題,能從多方麵多途徑探索解決它的可能性。()
評價:
如果20道題答案都是打“√”的,則證明創造力很強;如果16道題答案是打“√”的,則證明創造力良好;如果有10-13題答案是打“√”的,則證明創造力一般;如果低於10道題答案是打“√”的,則證明創造力較差。
測試題(三):工作創意測試。
下麵是10個題目,請在括號中的備選答案中選擇一個。
(1)你在接到任務時,是否會問一大堆關於如何完成任務的問題?(肯定:0分,否定:1分)
(2)你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是否不善於思考,而習慣於找他人幫忙,或者不斷來問別人有關完成任務的問題?(肯定:0分,否定:1分)
(3)在任務完成得不好時,你是否會找出一大堆理由來證明任務太難?(肯定:0分,否定:1分)
(4)對待多數人認為很難的任務,你是否有勇氣和信心主動承擔?(肯定:1分,否定:0分)
(5)當別人說不可能時,你是否就放棄?(肯定:0分,否定:1分)
(6)你完成任務的方法是否與他人不一樣?(肯定:1分,否定:0分)
(7)在你完成任務時,領導針對任務問一些相關的信息,你是否總能回答上來?(肯定:1分,否定:0分)
(8)你是否能夠立即行動,並且工作質量總能讓領導滿意?(肯定:1分,否定:0分)
(9)工作完成得好與不好,你是否很在意?(肯定:1分,否定:0分)
(10)對於做好了的工作,你能否很有條理地分析成功的原因和不足?(肯定:1分,否定:0分)
評價:
如果受測試者能夠得10分,就很棒了,能夠得7分以上則過得去,如果低於7分,就不盡如人意了,如果低於5分,受測試者就簡直是一個木頭人。
一、什麼是創新能力
創新是民族之魂,創新能力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可以利用的材料,並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法和產品的能力。
創新巨變的100年
20世紀是迄今為止曆史上最為輝煌的100年,它與以往最為顯著的區別在於創新構成了這個世紀令人興奮的成就和進步,使整個世界從根本上變了一個樣子:1901年,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實現了無線電信號傳送,人類可以在地球任何一角方便地通話。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完成了世界第一次有動力可操作的飛行,人類從此插上了翅膀。1907年,美國科學家得奧·比克蘭發明的酚醛樹脂,開創了一個“塑料時代”。1909年,具有工業化前景的合成氨能力形成,糧食產量成倍地提高。1924年,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問世,使得人類在同一時間跨越空間獲得聲音和圖像的傳遞,地球變成“地球村”。
1928年蘇格蘭細菌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這種抗生素使人類壽命平均增加至少10年。20世紀中葉到20世紀末的50年間,人類以10年左右時間為周期,完成了5次徹底改變麵貌的“能級躍遷”。前三次是從1945年到1975年的核能的釋放和利用、外層空間的探測、以重組DNA實驗成功為標誌的控製遺傳和生命。第四次是微機大量生產並被廣泛用於各個領域。1985年至1995年的第五次“能級躍遷”是軟件開發及其大規模產業化,人類由此進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紀元。
點評創新在每天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麵貌,它使人類文明的進程速度不斷加快,從而構成了今天這幅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創新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推動者。
二、創新能力的三大要素
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技能的人才。創新意識主要解決創新的動力問題;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技能則解決“如何創新”的問題。創造性思維解決如何形成創新的思想、理論及設計;創新技能則解決如何把創新的思想、理論及設計轉化為實際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因此可以說,創新能力由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三大要素構成。
(一)創新意識培養
人格因素在創新中有重要的意義。它具有動力、定向、引導、支持、強化等一係列作用。培養興趣——創新入迷——獲得成功,這往往是創新成功的三部曲。曆史上許許多多的發明創新者,都是沿著這三部曲走向成功的。
最大的快樂
英國生物學家華萊士用自己的親身體驗,真切地道出了當他做出一個發現時的狂喜心情:“隻有一個博物學者才能理解我最終捕獲一種從未發現過的蝴蝶時體驗到的強烈興奮感情。我的心狂跳不止,熱血衝到頭部,有一種要暈厥的感覺,甚至是在擔心馬上要死的時候產生的那種感覺。那天我頭痛了一整天,一件大多數人看來不足為怪的事竟使我興奮到極點。”
點評“做出新發現時感到快樂,肯定是人類心靈所能感受的最鮮明而真實的感情。”
維納的廣博興趣
維納創立控製論與他年少時博覽群書,自學過數、理、化、法文、德文、拉丁文、精神病學,大學階段又學過數學、哲學、動物學、物理學是分不開的。維納認為,在科學上能取得最大收獲的是學科之間的無人區。創新就應適應現代科學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學科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滲透的特點。這一特點必然要求創造者具備多方麵興趣。維納論述這一問題時說:到科學地圖上的這些空白地區去做適當的勘察工作,隻能由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來擔任,他們每人都是自己領域中的專家,但是每人對他的鄰近領域有十分正確和熟練的知識。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對115個科研機構中的1300多位科學家進行過為期5年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科技工作者隻有科技工作麵廣,興趣廣泛,才富於觀察力和想象力,思考問題才有廣闊的背景。楊振寧總結自己的經驗:在讀書的時候,學習的麵要廣一些,後來通過自己比較廣泛的接觸,向各個方麵發展,這方法對出研究成果是效率比較高的。以上這些道理同樣適用於大學生。
點評創新不僅需要有強烈的創新興趣,還需要廣泛的多樣興趣。
潛心發明終不倦
被聘任為北京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和總工程師的發明家劉士源,有一段艱難困苦跋涉的經曆。從他青年時代起,在被錯劃“右派”從學校下放農場改造期間,就開始了創造發明,幾十年來無論遭遇什麼命運,創造誌趣不衰,發明興趣不減。勞動改造中發明了劈土機、簡易自卸車、畦田聯合耕作機、飛土器和反冰耙犁等。他的心中還孕育著風力機、播種機的發明設想。“文革”中因組織“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對極“左”思潮不滿,成為“反革命集團”首犯而被判處死刑。這位死囚在在押的3年內,想到自己來日無多,就悄悄將衣領鉤做成一枚繡花針,將妻子送來的被單、衣服撕開,以驚人的耐心在布片上繡論文、繪圖。
後來,總算“騙”來一支筆,徹夜揮筆疾書,結果被發現遭到嚴懲。他平伸被銬在一起的雙手,苦苦哀求著,哽咽著:“不要銬住我的手吧,好使我為我的祖國再作一次貢獻……”3年中,就這樣完成了30多篇應用技術論文,其中多數有幸傳到專家手中,並被認定理論正確,方案可行。劉士源後來發明新型風力發電機,李先念主席參觀他的發明時,連聲稱讚:“好!很好!”正是:
半生坎坷幾十年,
潛心發明終不倦。
試問誌趣何許有?
回眸笑答是信念。
點評遠大目標和奮鬥目標是激發旺盛的創新興趣和精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臨終前的科學筆記
“胃劇痛。”“燥渴、耳鳴。”“睜開眼時,眼皮很重……”“我看不見體溫表了,情況非常嚴重,疼痛消失了,軟弱無力。”“我想,開始腦充血了。”
這是芝加哥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臨終前的科學筆記。
那天,施密特下班後仍在實驗室裏觀察一條南美毒蛇,突然,受驚的毒蛇趁他不備,猛地在他手指上咬了一口,雖然他趕快從傷口往外擠血,但已經遲了。施密特開始感到頭暈、惡心,蛇毒發生作用了。這位67歲的老科學家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忍著劇烈的痛苦,斜倚在靠椅上,用顫抖的手記下上麵的那些記錄。這些在被毒蛇咬後垂死時的征兆和感覺記錄,一直進行了差不多4個多小時,直到從靠椅上滑下,他躺在地板上仍在記,眼睛看不見東西了,他憑感覺在記。生命的最後時刻到了,他昏迷過去,筆才從他手裏滑落,過了片刻,施密特與世長辭了。
要知道,這不是幾分鍾,幾十分鍾的短暫記錄,而是5小時,整整300分鍾。盡管身體極度痛苦,他強忍痛苦,觀察、記錄;盡管有瀕臨死亡的心理折磨,施密特仍以驚人的意誌向死神奪時間,為人類留下了一份用生命寫成的珍貴無比的科學報告。植物學家米丘林說:“隻有全神貫注和完全忘我的熱情,才能使人獲得這種難以相信的毅力,人一有了這種毅力,就能夠完成他力所不及的勞動。”
點評意誌創造奇跡!你要在創新上有所成就,就一時也離不開意誌的作用。意誌是創新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