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就業指導(4)(1 / 3)

(四)選擇崗位太多,難於決斷

剛剛畢業的高職高專生,他們對未來的職業生活必然會抹上更多理想化的色彩。但是,由於他們接觸社會較少,因而在很多時候,其理想與客觀實際會出現很大的差異。擇業過程中,有些畢業生經常會遇到多項選擇。各種選擇各有千秋,倘若猶豫不決,往往坐失良機。例如,考公務員待遇穩定,但收入不高;經商收入豐厚,但不穩定;留原籍人際關係較熟,但缺乏新鮮感和挑戰性;去外地有挑戰性,但又人地兩生。需要在此提醒的是,在這種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握自己的專長、發展潛力,並權衡各種機會可能帶給自己的發展機遇,否則,會是一事無成。

2011年10月,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學校組織了一場用人單位與學生見麵的雙選會,到會的用人單位有50多個。招聘待遇有較好的(如深圳能源、大亞灣核電等),也有一般的。學生進入雙選會場後,首先蜂擁到好單位的麵試點,而對條件一般的單位不感興趣,麵試的畢業生寥寥無幾。一場招聘會下來,很多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沒有找到單位,而成績一般的學生還簽了一個條件不錯的單位。

點評從人才市場求職登記表上,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應屆生所提的薪金要求普遍比相對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曆屆畢業生高;往往工作時間越長,求職人員對薪金的期望值越接近市場的實際水平。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心理上對自己有一個好的定位,對於自己選對單位和工作崗位都是至關重要的。

(五)盲目從眾,缺乏自我把握

不能冷靜理智地對待現實。高職高專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缺乏理性分析,認為隻要單位給予的報酬多,所處的地理環境優越,條件較好就行。特別是在招聘會上,看到應聘的人多,就跟著去應聘,表現得非常盲目。在此心理影響下,一些高職高專畢業生求職時沒有很好地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進行分析,不管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工作崗位,不管所謀職位是否有利於自己的發展,隨大流找一個單位,到最後要麼毀約,要麼出現把就業的壓力轉變為從業的壓力。他們意識到自己作為人才,將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同時他們也迫切需要社會的承認。但是他們由於經驗不足,自我意識還不完善,還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以致出現期望過高或過低的現象。在擇業過程中,遇到順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歡;遇到挫折時則會煩躁苦悶、自暴自棄。

小張一直認為行政工作是一個很體麵的工作,因此上大學時選擇的是行政管理專業。到人才交流會上,他開始去應聘一家儲運有限公司的行政助理一職,可該企業半小時竟收到應聘行政助理崗位的求職表12份。小張看機會渺茫,便又應聘一家經貿發展有限公司的人事助理崗位,這個崗位同樣應聘者如雲。小張確立的目標是非行政、人事工作不做。可不是崗位太少,就是應聘這些崗位的人太多。最後,小張隻好神情沮喪地離開會場。

點評不管什麼時代,人們所從事的行業都有熱門、冷門之分,在當前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尚未完全接軌的前提下,一味追求熱門行業,追求專業對口,無疑自己給自己就業增加了屏障,因此,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在熱門職業就業已趨於飽和的情況下,不妨去應聘那些冷門的、適合自己的職業,機會可能更大些。

(六)消極依賴,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

盡管高職高專畢業生接受了3年的大學教育,他們的一些行為、言談都表現出要求個性獨立,不願為父母所左右,諸如談戀愛、交友等。但許多高職高專畢業生在求職中仍十分依賴於自己親人、朋友,尤其是父母親。這些人不是積極主動、千方百計地“推銷”自己,而是一味地等著家裏的親戚、朋友給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為自己有某些優越的條件,坐等學校幫忙落實單位,這樣便與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合拍,往往最終結果不理想。即使找到工作,在試用期間,也是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美國作家乃·詹姆士曾經說過:“記住,前進路途中的困難,不是敵人,而是恩人,它能造就你。”逆境可以鍛煉人的意誌,經得起摔打的人,才有希望到達事業的頂峰。

王某是某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出身幹部家庭,自恃家庭背景關係,不主動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就業活動中去,認為家長會給自己安排一個合適的工作,並且肯定比其他同學好,後來,其家人通過各方麵關係將其安排在某縣客運中心。一年後,客運中心改製,王某被迫下崗。

點評關係是一個很時興的但又古老的現象。任何人在不可能脫離關係而獨立生存,但是在現今競爭社會中,關係帶來的負麵影響日益突出。而王某,既是關係的受益者,又是受害者。

二、心理調適的方法

心理調適是實現心理健康的手段。為了維護心理健康,高職高專生應該了解並掌握心理調適的途徑和方法,不斷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積極適應社會的變化,勇敢地迎接挑戰。人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也是個人對環境不斷適應的過程,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由於環境條件的改變,社會對個人會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致使個人感到難以適應。此時如果個人能夠主動自覺地改變自己或改變環境,使個人與環境保持協調,就可以渡過難關順利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麵臨畢業,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們自然會考慮社會給自己提供了哪些職業位置,有多少選擇的機會與可能;同時也應想到如何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使自己能夠做出最佳選擇並盡快適應職業生活。

(一)客觀評價自我,調整自我認知方式

其一,是要自我靜思。自我靜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麵對各種矛盾和衝突,能冷靜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找到自我的確切位置。對自己采取辯證的評價,防止極端主義評價是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的核心。一個人能對自己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強,有自知之明,才能保持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自己的愛好特點是什麼,自己的性格氣質是什麼,自己最適合幹什麼工作,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等。隻有通過理智、冷靜的自我思考,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處於主動的位置。過高或過低的評價都會妨礙個人潛能的發揮,降低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其二,一個人對事物錯誤的認知方式將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大學生要學好各種知識,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尤其是要掌握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這兩把“金鑰匙”。這樣,當麵對眾多困難和問題時,才能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各個擊破,而不至於產生極度焦慮,感到手足無措。高職高專生要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首先可以將自己與社會上其他人做橫向比較,特別是要通過與自己條件、地位相類似的人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其次要通過社會上其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認識自己,通過對自己參加社會活動的結果分析來評價和認識自己,即在客觀上尋找評價的參照尺度來認識自己。麵對擇業,大學生除了要客觀地分析就業環境外,最主要的是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應當明確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是什麼。

其三,加強自我心理保健。對於高職高專生而言,自覺地、主動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了解自身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認識心理健康的意義和標準,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礎。心理測驗是心理測試的一種工具和手段,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對人的行為用數字或圖線加以確定的方法。心理測驗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4個方麵: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神經心理測驗;能力測驗。有關的心理學著作中對之都有詳細的介紹。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使用,最好能在有關專家指導下進行。

(二)自我調適的方法

1.培養興趣,豐富生活

按照條件反射學說,人在發怒時,會在大腦皮層上出現一個強烈的興奮中心,這時如果出現一個新的興奮中心,便可以抵消或者衝淡原來的興奮中心。有些時候,不良情緒是不易控製的,這時,可以采取迂回的辦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其他的活動中去。如一種新的知識技能的學習,參加有興趣的活動,利用假日郊遊,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等,使自己沒有時間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緒中,以得到心理平衡,保護自己。

2.適度宣泄,調節情緒

因挫折造成焦慮和緊張時,消除不良情緒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宣泄”。切忌把不良情緒壓於心底。憂慮隱藏得越久,受到的傷害就越大。較妥善的辦法是向朋友、老師傾訴,一吐為快,甚至也可以在親友麵前痛哭一場,求得安慰、疏導和同情,因為哭也是平衡機體的一種方式。有些大學生錯誤地認為哭泣與眼淚有損於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因此就強忍眼淚,事實上,這樣會增加患某種疾病的概率。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中胃潰瘍患者男生比女生多,部分原因就是由於情緒壓抑造成的。可以去打球、爬山、參加大運動量的活動,宣泄情緒。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場合、身份、氣氛,注意適度,應是無破壞性的。

3.學會控製情緒,鬆弛練習

自我慰藉就是自我安慰法,實質是自我辯解。人不可能事事皆順心、處處是英雄。擇業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仍無法實現時,可說服自己適當讓步,找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說服自己,讓自己保持內心安寧,承認並接受現實,以求得解脫。“退一步海闊天空”。

鬆弛練習法也叫放鬆練習法,是一種通過練習學會在心理上和軀體上放鬆的方法。放鬆練習可幫助人們減輕和消除各種不良的身心反應,如焦慮、恐懼、緊張、心理衝突、入睡困難、血壓增高、頭痛等症狀,且見效迅速。大學生擇業中如遇類似心理反應,可在心理學教師和心理谘詢人員指導下嚐試進行放鬆練習。

4.理性情緒法

人有理性與非理性兩種信念。人的不良情緒的產生根源來自人的非理性觀念。要消除人的不良情緒,就要設法將人的非理性觀念轉化為理性觀念。例如有的學生在擇業中受了挫折便消沉苦悶或怨天尤人,其原因在於他原本認為“大學生就業應當是順利的”等。正是這一觀念作怪,才導致或加劇了他在認知失敗時的情緒障礙。如果能使這類想法得以糾正,則不良情緒必然會得到一定的緩解。大學生在運用理性情緒法時,應首先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極情緒,從中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相應的非理性觀念,並對其進行質疑和論辯,同時對比兩種觀念狀態下個人的內心感受,鼓勵自己向理性觀念方麵轉化,從而排除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