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畢業生就業報到證改簽及補辦流程
項目十一創業者素質與能力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思路,長久以來,青年創業特別是大學生的創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話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會議上指出,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目標是: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基本穩定,確保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到基層就業、自主創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相關領域製度改革和長效機製建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他還強調,積極開辟新的基層就業領域。高等學校要加強創業教育,積極探索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創業教育,並把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
本項目學習的目的是了解並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國家有關創業的政策,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提高創業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使畢業生走向社會能成功創業。
小沈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一次偶然的經曆讓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道路。他見到同學的姐姐開服裝店生意不錯,於是打算學著做生意。他拿出不到3000元的積蓄,就近租了一個門麵,也開始做服裝生意。因為第一次做生意,沒什麼經驗,不知道什麼樣的衣服好銷,於是就“依葫蘆畫瓢”,看到別人進什麼貨,自己就拿什麼貨。這樣,他店裏的服裝沒什麼特色,又和其他服裝店毗鄰,他拿的貨價格也比別人的高,不到半年,他就虧光了。
第一次創業失敗,他消沉了一陣。但生活還得繼續,於是他又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他跑了很多市場,和很多小販交談過,經過一番考慮後,他瞄準了休閑服裝市場。開始是擺攤,有了積累後,他把店開到了大學城附近,大學生喜歡穿休閑服,後來生意大了,他又請了幾個大學生當助手,他們都是勤工儉學,收入要求不高,現在他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點評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大學生創業的案例。現實生活中,大學生都是懷著激情去創業的。然而,通常情況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經曆失敗是經常可能需要麵對的。其主要原因是創業者對創業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實際動手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不強,對創業失敗缺少心理準備。在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今天,創業促就業已成為一種趨勢,創業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創業維艱。我們看到的是創業成功的老板如何名車豪宅、錦衣玉食的光鮮,看不到的是背後老板們如何地起早貪黑,如何地焦慮掙紮。“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對很多創業老板真實的寫照。麵對創業,我們需要更多的心理準備、能力準備、知識準備,才能麵對艱難的創業生活。
一、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一)創業意識
對追求成功的強烈願望,把創業目標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敏銳地把握時機,這樣才能規劃充滿挑戰的人生。
必須要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以及防範風險的能力。判斷一定要準確、合理,考慮自己的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時刻注意環境的變化,把風險控製在最小的程度。
競爭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創辦企業、發展企業的手段。具備了這種競爭意識才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二)知識素質
創業者的知識素質對創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創業者要進行創造性思維,要作出正確決策,必須掌握廣博知識,具有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具體來說,創業者應該具有這些方麵的知識:做到用足、用活政策,依法行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解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掌握與本行業本企業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競爭能力;具備市場經濟方麵的知識,如財務會計、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
(三)心理素質
所謂心理素質是指創業者的心理條件,包括自我意識、性格、氣質、情感等心理構成要素。作為創業者,他的自我意識特征應為自信和自主;他的性格應剛強、堅持、果斷和開朗;他的情感應更富有理性色彩。成功的創業者大多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選擇了創業就選擇了挑戰,麵對變幻莫測的商界,稍縱即逝的商機,隨時出現的矛盾,一個創業者要具備獨立性、敢為性、堅韌性、克製性、適應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質,它反映了創業者的情感和頑強意誌。
(四)道德素養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與創業有密切的關係。
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保障,離開了健康的道德,人的行為可能走向異端和邪惡,如果人們沒有健康的道德觀念和優良的個人品德作保障,創業能力可能會滑向邪惡的能力,變成對社會文明的破壞和毀滅。
具備社會責任感,為社會作貢獻,就是實現自我價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誠信為本。
(五)創業技能
雖有創業激情還不足以使你創業成功,了解和掌握經營企業所需的項目選擇、資金籌措、注冊程序、法律規章,還有財務、稅務、營銷、管理等方麵的知識和技能,並且有社會交往能力,有一定的經營能力、組織能力,有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才可能創造財富,實現夢想。
(六)身體素質
所謂身體素質是指身體健康、體力充沛、精力旺盛、思路敏捷。現代小企業的創業與經營是艱苦而複雜的,創業者工作繁忙、時間長、壓力大,如果身體不好,必然力不從心、難以承受創業重任。
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創業者必須完全具備這些素質才能去創業,但創業者本人要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自覺性和實際行動。提高素質的途徑:一靠學習,二靠改造。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就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和自我改造者。
哈佛大學拉克教授講過這樣一段話:“創業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件極具誘惑的事情,同時也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也並非想象中那麼困難。但任何一個夢想成功的人,倘若他知道創業需要策劃、技術及創意的觀念,那麼成功已離他不遠了。”
二、創業知識
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具備足夠的創業知識。
(一)專業知識
這是保證自己在業內遊刃有餘的必備條件。有很多大學畢業生創業項目多多少少和自己所學專業有關,在校期間紮實的專業功底為日後成功創業添了騰飛的翅膀。當然在工作實踐中的繼續學習更為重要,與時俱進才有創業的活力。
(二)財務知識
要想用好創業資本,大學生必須學會分析幾種基本的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發展趨勢的綜合反映,是投資者了解公司、決定投資行為的最全麵、最詳細的、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財務報表分析又簡稱財務分析,大學生在創業時,不能回避的幾張財務報表是:成本費用表、資產負債表、收益表和現金流量表。
(三)政策法規知識
了解行業準入門檻和條件,了解注冊、納稅的步驟,是規範辦事、依法經商的要求。利用國家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大好政策是缺乏資金、經驗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保障。
(四)管理知識
它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要在學校創業教育和培訓中學習,在創業過程中運用和實踐。管理分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
(五)市場知識
分析和選擇的對象有3個方麵。
(1)產品:了解性能、消費群體、成本、價格、原料情況、進貨渠道。
(2)市場:行情、銷售、前景。
(3)競爭:對手情況、自身優勢。
三、成功能力
創業者至少應具有以下能力。
(一)應變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創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對初次創業的大學生挑戰更大,或成功或失敗。從目前來看,成功創業的大學生比例並不高,唯有在失敗時,調整方向,堅持下去才有可能成功。心理承受力是創業能否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創業要有夢想,成功貴在堅持!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用他15年成功創業的經曆告訴我們“堅持下去,總能長成參天大樹”“成功就是往前走,人生最大的快樂是戴著鐐銬跳出來的,偉大是熬出來的。”
(二)學習能力
大學階段是儲備知識的時候,這些偏理論的知識和過於單一的知識,對創業的要求來說,遠遠不夠。需要不斷在工作中學,在社會中學,向他人學,也向自己的競爭對手學。我們需要綜合的知識,有理論的也有實際的,有本專業的也有其他學科的。所以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使計劃趕得上變化。
(三)經營管理能力
經營管理能力是指對人員、資金的管理能力。包括組織領導和協作精神。一方麵,靠在企業打工或者實習,來積累相關的管理和營銷經驗;另一方麵,靠參加創業培訓,積累創業知識,接受專業指導,以提高創業成功率。
你創辦了一個公司或企業,就想做好做大。這時候要考驗你的領導能力,如何把員工積極性發揮出來?如何做到不閑人員和資金、不空設備和場地、不浪費原料和材料。它涉及人員的選擇、使用、組合和優化配置;也涉及資金聚集、核算、分配、使用、流動、增值;以及物資的利用、調配,循環利用。經營管理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綜合能力,是運籌性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的形成要從學會經營、學會管理、學會用人、學會理財幾個方麵去努力。
人的資源是最重要的。要發揮團隊的作用,創業者的協作能力尤為重要。以人為本,團結員工,用製度管人、用信任服人。能夠妥善地處理與公眾(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客戶、競爭對手等)之間的關係。
注意創業的軟環境。在商界,誠信是無形的資產,是市場的靈魂。良好的信譽可以吸引投資者和客戶。以誠信待人,用誠信打造信息流,才能使目標達到最佳。
懂得與人分享創業的成果。有所為,有所不為;坦然麵對大舍和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