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決策能力
包括分析、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自身和市場情況,正確地分析判斷並確定創業的行業、目標、規模、戰略以及具體選擇實施方案。
創新能力包括技術創新和思維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的主旋律,是企業化解外界風險和取得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對於想利用技術創新創業成功的大學生來說,專家認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創造;該發明創造可轉化為市場產品並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有可靠的資金來源。能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及時提出新目標、新方案,不斷開拓新局麵,創出新路子。
(五)激勵能力
被稱為“中國互聯網之父”的馬雲是個傳奇性人物,曾被說成是“騙子”“瘋子”和“狂人”,而如今,他帶領著阿裏巴巴團隊一路走來,從資本額隻有50萬元人民幣的小企業,變成了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大企業,創下了全球互聯網融資額的最高紀錄。他靠什麼實現了大成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商業奇跡呢?馬雲堅信創業的首要條件是“創業激情”。他認為任何一個企業家都需要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專心做一件事情,最大的失敗就是放棄。有了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強烈使命感的驅動,還需要成為一個心理巨人——遇到困難和艱辛,能夠保護自己,激勵自己,永不放棄,永遠保持火一樣的激情。這也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品質。
(六)交際合作能力
當今的社會,不再是“企業個人英雄”時代,現在的創業和經營環境完全變了,創業遠不是個人英雄主義所能完成的。人際交往和合作,越來越被關注和重視。
以往人們總是強調自主創業,但如今這種觀念正在改變,人際關係在創業中的作用逐漸加大,人脈圈日益成為創業信息、資金、經驗的“蓄水池”。擴大社交圈,通過朋友掌握更多信息、尋求更大發展,日益成為成功創業的捷徑。
從合作創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認同合作,創業者應該善於在合作者中形成對待創業事業的共同態度,同時,在以下方麵培養自己的合作能力。
(1)與合作者保持互相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礎。
(2)凡事勤立規矩,不要無章可循。一是明確規定各合作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二是規定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合作中出現問題、矛盾是正常的事,如何處理不同的意見,就是合作的關鍵。
(3)在合作之初確定好進入和退出的機製。確定加入合作和退出合作的機製,關鍵是要解決可操作性問題。
(七)開拓創新能力
整個產業社會中,企業家的作用與整個企業最終產生的效果可以落到兩個關鍵點上——創新和效率。創新的成果體現在創造出有效的增值差異,效率反映在成本優勢上。而企業家這些成果的背後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素質要求做支持,這就是開拓創新能力。
金利來領帶的創始人曾憲梓說:“做生意要靠創意而不是靠本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缺乏創新的企業很難站穩腳跟,改革和創新永遠是企業活力與競爭力的源泉。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一般不能掌握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或多方麵專長,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善於在實踐中學習,具有積極的學習能力與高度的創新精神。因此,培養開拓創新精神,一要轉變思想觀念,把傳統的知識掌握型學習轉變為提高學習能力的學習;二要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喚起強烈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思維,激發進取動力;三要勇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尋求新方法。
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主動適應國家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重品行、寬知識、厚基礎、強技能”育人理念,實行“校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實施“課程設置與崗位結合、課程內容與技能結合,課程考核與證書並舉”,強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崗位工作和就業能力。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采取“訂單式”“三定向”“雙證製”“教學做一體”模式,培養“一專多能”人才。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以特色專業建設為抓手,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突破口,以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為關鍵,以創新實踐教學為手段,以規範管理和質量監控為保障,以“一專多能、雙證並舉”為要求,強力推進人才培養工作。
中國創業者10大素質
《科學投資》通過對上千案例的研究,發現成功創業者具有多種共同的特性,《科學投資》從中提煉出最為明顯,同時認為是最為重要的10種,將其稱為“中國創業者10大素質”。在《科學投資》走訪的專家中,也有人認為,將其稱為中國成功創業者10大特征可能更為合適。
一、欲望
將“欲望”列在中國創業者素質的第一位,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創業者的欲望與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欲望往往超出他們的現實,往往需要打破他們現在的立足點,打破眼前的樊籠,才能夠實現。所以,創業者的欲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
上海有一個文峰國際集團,老板姓陳名浩,是一個40多歲的男人。1995年,陳浩挾著20萬塊錢來到上海,從一個小小的美容店做起,現在已經在上海擁有了100多家大型美容院、一家生物製藥廠、一家化妝品廠和一所美容美發職業培訓學校,並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家連鎖加盟店,據說個人資產超過億元。陳浩有一句話:“一個人的夢想有多大,他的事業就會有多大。”所謂夢想,不過是欲望的別名。你可以想象欲望對一個人的推動作用有多大。因為欲望,而不甘心,而創業,而行動,而成功,這是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走過的共同道路。
二、忍耐
成語裏有一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意思是說創業不易。王江民被稱為中關村百萬富翁第一人,他的創業的成功看起來很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其實不然,王江民困難的時候,曾經一次被人騙走了500萬元。王江民的成功,可以說是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王江民3歲的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症,落下終身殘疾。他從來沒有進過正規大學的校門,20多歲還在一個街道小廠當技術員,38歲之前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王江民的成功,在於他對痛苦的忍受力,從上中學起,他就開始有意識地磨煉意誌,“比如說爬山。我經常去爬山,五百米高很快就爬上去了,慢慢地爬上去也就不感覺得累。再一個就是下海遊泳,從不會遊泳到喝海水,最後到會遊泳,一直到很冷的天也要下水遊泳,去鍛煉自己在冰凍的海水裏提高忍受力。比如,別人要遊到一千米、兩千米,那麼我也要遊到一千米、兩千米,遊到兩三千米以後再上岸的時候都不會走路了,累得站不起來了。就這樣鍛煉自己,來磨煉自己的意誌。”當他40多歲辭職來到中關村,麵對欺騙,麵對商業對手不計手段、不遺餘力的打擊,都能夠坦然麵對。所以,中關村能人雖多,倒讓這樣一個外來的殘疾人拔了百萬富翁的頭籌。
對一般人來說,忍耐是一種美德,對創業者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老話說“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對創業來說,肉體上的折磨算不得什麼,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創業,一定要先在心裏問一問自己,麵對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全麵折磨,你有沒有那樣一種寵辱不驚的“定力”與“精神力”。
三、眼界
名人老總佘德發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據說這個人不管走到哪裏,隨身都會帶著兩樣寶貝:一樣是手提電腦,因為名人在全國設有許多的分部、分公司,佘德發帶著電腦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公司的總部;另一樣是一個旅行箱,裏麵全是各種各樣的報紙,佘德發走到哪裏,讀到哪裏,將一箱一箱的報紙,當成了精神食糧。人們都喜歡誇耀自己見多識廣,對於創業者來說,就不是誇耀,是要真正見多識廣。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
《科學投資》研究了上千創業案例,其中親自走訪的創業者不下數百,發現這些創業者的創業思路有以下幾個共同來源:
第一,職業。俗話說,不熟不做,由原來所從事的職業下海,對行業的運作規律、技術、管理都非常熟悉,人頭、市場也熟悉,這樣的創業活動成功的概率很大。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創業思路的來源。
第二,閱讀,包括書、報紙、雜誌等。比亞迪老總王傳福的創業靈感來自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一份簡報似的東西。1993年的一天,王傳福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上讀到,日本宣布本土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王傳福立刻意識這將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意識自己創業的機會來了。果然,隨後的幾年,王傳福利用日本企業撤出留下的市場空隙,加之自己原先在電池行業多年的技術和人脈基礎,做得順風順水,財富像漲水似的往上冒。他於2002年進入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另一位財富英雄鄭永剛,據說將企業做起來後,已經不太過問企業的事情,每天大多時間都花在讀書、看報,思考企業戰略。很多人將讀書與休閑等同,對創業者來說,閱讀就是工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
第三,行路。俗話說,“讀萬卷書,行千裏路”。行路,各處走走看看,是開闊眼界的好方法。《福布斯》中國富豪裏麵少有的女富豪之一沈愛琴,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出國。出國不是為了玩,而是去增長見識,從而更好地領導企業。
在《科學投資》研究的案例中,有二成以上創業者最初的創業創意來自於他們在國外的旅行、參觀、學習。像劉力1995年創立北京大眾人拓展訓練有限公司,將拓展訓練當成自己創業的主要落腳點,靈感就來自於其在英國、瑞典等國考察時,對拓展訓練的接觸。“當初的震撼非文字所能夠表達。”回國後劉力便照貓畫虎弄了這麼個東西,效果非常好。現在有空到哪兒上一堂拓展訓練課,已經成了都市有產階級的時尚玩意兒,北大等學校在幫助企業訓練企業領袖時,拓展訓練是其中一項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