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之最——南陽醫聖祠(3 / 3)

左右兩間分別聳立著傳說中的上古時代醫家岐伯、戰國時期著名醫家扁鵲、東漢末年醫學家華佗、西晉醫學家王叔和、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明代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等十大名醫的塑像。他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獨具風貌,表現了醫學家們為中醫學發展不辭勞苦,嘔心瀝血的動人情景。

東西偏殿各有三間,過殿三間。西院有醫聖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個建築。亭台軒榭,玲瓏俊秀,綠樹有巢,風韻蕭然,風光魄麗。在塑像後麵,緊接著的是一座名為“百壽亭”的六角碑亭。

百壽亭內的石刻,從書聖王羲之到鄭板橋,集曆代書法家“壽”字石刻於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寫的“壽”字,此字又“長”又“瘦”,號稱“長壽”。

治療疾病就是為了延年益壽。中醫事業為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百壽亭”之“壽”意祝世人健康長壽。

在院內兩側的東西長廊,各長約百米,鑲嵌著《張仲景組畫》、《曆代名醫評讚》和《曆代名醫畫像》等石刻200餘幅。

東長廊鑲嵌的是《張仲景組畫》石刻百餘幅,以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再現了張仲景當年下荊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終成“萬世醫宗”的輝煌一生。

與張仲景同時代的“神醫”華佗,稱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孫思邈稱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特有神功”;

西長廊為醫聖林,鐫刻著自上古時期的伏羲以來至明清曆代名醫117幅石刻畫像,畫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細,堪稱藝術精品,記載著他們的生平及主要醫學成就。這些出類拔萃的醫藥學家,不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而且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占有顯著地位。

在長廊後麵,是一座高大宏偉的朱紅色三孔拱形山門。山門東側建有春台亭,西側建有秋風閣,為張仲景探討醫術和著書立說之處。

在醫聖祠山門後的後祠是醫聖張仲景長眠的墓地,墓前建有漢代風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後攀連,各種拜謁祭祀活動均在此進行。拜殿和墓亭結為一體,給人們清雅肅穆之感。仲景墓亭東西兩側建有行方齋、智圓齋、仁術館和廣濟館等。

在張仲景墓前有1639年南陽府丞張三異重修陵墓時所立石碑,高8尺,上書“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

張仲景墓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呈俯鬥形,漢磚砌成,四角鑲嵌有石刻羊頭,代表吉祥如意,墓頂的蓮花座,象征張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張仲景墓花牆環繞,涼亭蓋頂,莊嚴肅穆。

在醫聖祠的大殿內,陳列著《傷寒雜病論》的各種版本及國內外醫界同仁捐贈的文獻資料。東西偏殿內珍藏著修複醫聖祠時出土的珍貴文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醫聖祠的“三寶:東漢針灸陶人、東晉墓碑和絕版書籍《傷寒雜病論》。

東漢針灸陶人身高24厘米,胸寬7厘米。陶人造型質樸,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穴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比宋代針灸學家王唯一主持設計的針灸銅人要早將近1000年,其藝術價值也很高。

東晉張仲景墓碑立於330年,距醫聖張仲景去世有111年,碑文雄偉瀟灑,線條流暢細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第四十六代孫張紹神所珍藏,幾經輾轉,才得以保存。後代醫學家稱這套木刻版為善版、珍版、絕版。

[旁注]

門闕 是塔樓狀建築,置於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關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誌。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簷三部分。闕身依數量有單出、雙出與三出,形體多帶有較大收分。闕簷有一、二、三層之別。簷下多以斜撐或鬥拱支承,又是重點裝飾所在。

三陰三陽 出自《素問·陰陽離合論》等篇。為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和太陰的總稱。《傷寒論》用以命名外感熱病的6個階段及其相關證候。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壁。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人。明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他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800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該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另著有《瀕湖脈學》。

孫思邈 (581年~682年),唐代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我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王唯一 又名王惟德,宋代針灸學家。1023年,他奉命編修針灸書,於1026年編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由朝廷頒行。1029年設計並主持鑄造了針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髒腑可合可分,體表刻有針灸穴位名,用於教學和考試,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閱讀鏈接]

傳說,張仲景病入膏肓時,長沙來人看望他說,想讓他百年之後在長沙安身,但南陽人卻不幹了,雙方就爭吵了起來。

當時,張仲景就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抬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麼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那裏好了”。

那年冬天,張仲景去世了。當送葬的隊伍走到張仲景當年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時,棺繩忽然斷了。

於是大家就地打墓和下棺,並在墳前修建了一座廟,這就是後來的醫聖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