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小山叢桂軒以湖石假山來比喻《招隱士》的作者,用桂樹來切合《招隱士》句意,隱含此園為隱士所居的意思,切合了園名“網師”所指的“漁隱”之意。還又以“小山叢桂”為軒名,點明這一含意。
小山叢桂軒西南湖石假山後,築有蹈和館與琴室二建築,與唐代詩人齊己的《寄鏡湖雲幹處士》詩雲“聞君與琴鶴,終日在漁船”暗合。
從功用上看蹈和館與琴室都是為宴飲作樂時彈琴奏樂和歌舞表演而設。蹈和館名取履行天和之意。
在小山叢桂軒和水池之間雲崗魏然屹立,顯然是為了作為軒之障景而造的。池水的水麵開闊,通過狹長的走廊和雲崗,可以達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雲崗與大多園林中的主山一樣,臨池而築,借池中倒影來增強其巍峨的氣勢。在狀態上雲崗模擬雲層的藝術手法也與大多園林相似。
不同的是,大多江南古典園林的主山都以色白質柔的太湖石為材料,較易模擬雲彩的千姿百態,而雲崗卻是以石質堅硬、分明的黃石疊成。
瞿遠村巧妙地在堆疊時使山體高峻集中以體現其凝重渾樸的氣質,又在局部增其曲折凹凸,並中藏洞壑,令其拙中有巧,凝而不滯。這一係列富於匠心的安排布置,使雲崗在凝重沉靜中含蒸騰放逸之姿,如堆雲積霞,名至實歸。
在將住宅區與園林區分開的牆邊上,是竹外一枝軒與池東的射鴨廊以及廊南的半山亭構成一組麵對池水的敞開式的建築群。臨池一排軒、廊和亭連成一氣,避免了住宅建築側麵的單調和沉重感,形成宅、園間的自然過。
赤雲丹霞般的雲崗直逼園中水池,池中倒影的影像隨風波動,更增其靈動升騰之態,雲崗邊的水池也因而名為彩霞池。
以“雲”和“霞”擬山,賦予拙重的黃石山以動感,這種融合輕重、動靜的審美趣味,體現出我國文化底蘊的二分合一的思維模式。
雲崗與彩霞池相接處有石徑。在石徑上閑步,穿行於山水之間,仰可扣危岩,俯可灌清波。從對岸望來,似在黃雲赤霞之中漫遊,恍若神話裏的雲中君。
灌纓水閣與雲崗並列於彩霞池南,專用以臨池玩水,以《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纓”的典故,取名“灌纓”。
一方麵點明其玩水的性質,又借以暗合“網師”和“漁隱”之意。池水在初建時本與滄浪亭前之薪溪相通,這一閣名更顯得妥帖巧妙。
出濯纓水閣,沿西牆有走廊名樵風徑。走廊一麵臨池,而高出池上,中途有一攢尖六角小亭,為月到風來亭。
此亭高懸於水麵,突出於池中,三麵臨水,不僅是領略水風波月的佳處,本身也是園中主要建築之一。亭後廊牆上嵌有一麵落地大鏡子,乍望像是方形洞門,門內別有天地。
從構圖上看,月到風來亭是南部以小山叢桂軒為主的秋景的延續,也是南區與北區、西區的過渡和緩衝地帶。從造景上看,月到風來亭是打破池岸平直和增加景深的有效手段。
據此,東可見射鴨廊和黃石假山前後錯落於擷秀樓的粉牆前,南可覽灌纓水閣和小山叢桂軒的一角隱約於山石之際,北可望看鬆讀畫軒和竹外一枝軒謙讓於山石和平橋之後,可謂俯仰高低天水翠,環顧左右廊館連。
竹外一枝軒為開敞三間,形似走廊但稍寬,與東側射鴨廊直角相交。軒北牆正中有一圓洞門,通往集虛齋前的天井。門兩側的矩形洞窗正對天井中的兩叢翠竹,溝通內外景物。
軒南臨池處則有梅花數株,疏影照水。此情此景恰與蘇軾的《和秦太虛梅早劫》詩句“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相合,故取軒名為“竹外一枝軒”。
五峰書屋位於整個住宅部分的第五進,書屋前後都有庭園,其北庭園稍小,東植紫薇、芭蕉而西有一峰高峻嵌空的湖石,屋前的南庭園則以湖石假山為主。
假山略分內外兩重,靠南牆的大堆假山嵯峨峻峭,峰巒起伏,非常壯觀。外圍的湖石則橫向堆疊,狀如朵朵雲彩,自屋中瀏覽,神似遙聳於雲霧之上的遠山,而假山緊貼著的高大粉牆也恍若白日照臨下的萬裏晴空。
書屋以“五峰”為名,就是將此湖石假山比擬為連綿的山峰,通常認為“五峰”指廬山五老峰。假山旁的花壇中有一株山茶,可同時綻放13種顏色不同的花朵,名為十三太保,這株山茶也是網師園之一奇。
五峰書屋之後廊有小門通往集虛齋。集虛齋為二層樓房,樓上本是閨閣,是古代未出閣少女居住的所在。集虛齋之名取自《莊子》“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表示這裏是修身養性之處。此齋既為養心而設,故齋前天井中素淨清幽,隻種植兩叢翠竹,綠影搖曳中拂盡雜念俗意。
[旁注]
北周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曆五帝,共24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長子宇文覺繼任大塚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都長安,史稱北周。
四麵廳 江南私家園林廳堂樣式的一種,四麵設落地窗,利於四麵觀景。似亭似榭,似亭似堂,因其四麵皆為窗軒,故為四麵廳。
隱士 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在仕途,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我國隱士文化是頗為發達,這與我國獨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現實是緊密聯係的。
齊己 (863年~937年),唐朝晚期著名詩僧。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號衡嶽沙門。齊己雖皈依佛門,卻鍾情吟詠,詩風古雅,格調清和,為唐末著名詩僧,曆代詩人和詩評家多有讚譽。
《楚辭》 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還是我國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識淵博。他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閨樓 指古代未婚女子的臥室。閨是閨女,閣就是閣樓。閨閣就是古代沒有結婚的女子住的屋子,稱為未出閣,又說待字閨中。因為古代女子未婚之前是不允許在外拋頭露麵的,大部分時間必須待在自己的臥室,做刺繡女紅,直到媒人上門提親。
《莊子》 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著作之一。書分內、外、雜篇,原有52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糅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做,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
[閱讀鏈接]
宋宗元卒後不久,網師園就很快荒廢了。有一天,瞿遠村偶然間路過網師園,覺得這個園林的隱士氣息很符合自己的心意,悲其荒廢,乃購買後重加經營。
瞿遠村為人恬淡平和,是一個真正有隱士格調的人。瞿遠村在蘇州外本有宅名抱綠漁莊,但在購下網師園後,便經常住在蘇州,親自精心規劃、布置網師園,使網師園麵目一新,更勝舊時規模。
存留下來的網師園就基本上保持了瞿遠村當年的總體結構。
聞名海外的殿春簃
1876年,江蘇按察使李鴻裔購得此園,後來李辭官徙居園中,因園位於蘇舜欽所建的名園滄浪亭之東,李鴻裔自稱蘇鄰,所以網師園曾一度改名為蘇鄰小築。
瞿遠村為園主時,網師園的宅園風格還不是非常明顯,因為瞿遠村並不經常居於園中。而李鴻裔為園主的這段時間,像轎廳這樣具有宅園風格的建築就逐步建成了。
大門所在的建築稱作門廳,正對門廳的第二進建築就是轎廳,二廳間有廊龐連通。所謂轎廳,就是當時停放轎子的地方,乘轎者在這兒上下轎子。轎廳中還辟有供轎夫休息的小室。
1896年,李鴻裔的後嗣又在園中建造擷秀樓。大廳之後就是主人所居住的二層樓廳,因在樓上憑欄可以望見全園美景,故取名為擷秀樓。
擷秀樓同大廳一樣麵闊五間,附帶廂房。樓上是主人一家居住生活的所在。樓下是內眷們聚集宴會之處,俗稱女廳。
1917年網師園為張錫鑾所有,易名“逸園”,又稱“張家花園”,築琳瑯館、道古軒、殿春簃和籮月亭諸勝,其中數殿春簃最為有名。
殿春簃位於看鬆讀畫軒西側,是一個獨立庭院。院門辟於樵風徑半廊北端,額題“潭西漁隱”四字。院內靠北一排建築分為兩間,東側為主室,正中懸“殿春簃”匾額,且作有跋文:
庭前隙地數弓,昔之芍藥圃也。
說明了室名取為“殿春簃”的緣故。因芍藥花開放於春末,故蘇軾有“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的詩句,園主據此而取“殿春”兩字為室名,又因這裏為與主園相連通的花圃小屋,故稱為“簃”。
殿春簃廳前有青磚鋪地,南端有石山稍許,西牆有半亭曰冷泉亭,石際有清泉曰涵碧泉。院內當年辟作藥欄,遍植芍藥,每逢晚春,園中唯有此處“尚留芍藥殿春風”。
殿春簃前庭院的芍藥花與牡丹花,在瞿遠村重建網師園後便極為著名了。
殿春簃前的庭院布局精致清雅。院中除北麵為小室外,東、南、西三麵都有假山石遮去牆腳。這些假山石連綿不絕,修短有度,在不多的空間裏營造出一派崇山峻嶺的氣勢。
殿春簃是網師園的書齋,是很能激勵人發奮攻讀的處所。小院環境清幽,建築、山石和花木布置得體,顯得簡潔利落、工整典雅、樸素自然。
殿春簃小院中主要建築物是殿春簃廳堂。殿春簃為一座三間廳帶一夾屋,坐北朝南。正屋三間夾屋二間,平麵參差,高低錯落,外形多變化。
正屋門前設有回廊,回廊前置石砌平台,平台圍以低矮的石雕欄杆,配以石凳,頗有層次。廳堂的旁側另辟帶斜欄的短廊與出口相通,短廊的一側高牆上巧設花式各異的漏窗,隱約透漏出網師園主景區的景色,使本感閉塞的庭院一隅顯得隔而不斷、閉而不塞。
在短短的十餘米回廊上,采用木欄、石欄、斜欄劃分空間,點綴花木,不僅使小院平添生氣,而且使局部立麵變化多端,層次分明,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感和樸素自然的意境。
石砌平台前匠心獨運地設置了一塊不規則的山石作踏步,恰到好處地與小院中沿牆兀立的山石峰巒相呼應,以示山峰奇石延伸的餘脈,使建築通向庭院空間的過渡顯得平順、自然,且融為一體。
在敞露的殿春簃庭院中沿牆設置著姿態各異的山石奇峰,山石奇峰以粉牆黛瓦助姿牆隨峰高。在庭院中品評山石,猶如麵對以牆為紙,山石峰巒為景物的水墨畫,在疏密得體的綠樹花叢映襯下,使園內景色陡增,駐足細玩令人聯想翩翩,意境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