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宅園——網師園(3 / 3)

隨著峰石琦列,造園者巧運匠心地在敞露的庭院中將洞藏匿於峰中將路隱沒於山林之中一彎冷泉則深藏於冷泉半亭旁的洞壑之內。在敞露的空間內,巧妙地將洞、路與泉隱藏於山石奇峰和林木之中,做到敞露中有隱藏,十分含蓄。

殿春簃建築的北麵,另辟有一個咫尺封閉的空間,透過建築物的窗洞可以觀賞到隱藏在建築之後咫尺空間中的芭蕉、竹、梅和聳立的山石等框景畫幅,皆成妙品。

這種處理手法不僅為建築的後窗增添了窗景,又巧妙地將隱藏的咫尺小空間顯露出來,自然且適度地運用了藏中有露,露中有藏的造園手法,恰到好處。

同時,關於地麵鋪砌也蘊含了頗多的心血。他利用卵石、碎磚瓦片和碎瓷片等信手可得尋常之物,相間鋪砌,砌成各式圖案,令人賞心悅目,頗生妙趣。

殿春籍庭院中的鋪地藝術處理,在很大程度上襯托出園林靜謐氛圍,也表達出一定的空間擴大感及建築延伸感,使人聯想到園林建築的統一協調。

正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得體的造園手法,殿春簃庭院建築被整體仿建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樓玻璃大廳內。

這枝民族文化之林寶庫中的奇葩,向世界展示、弘揚了我國優秀的園林文化藝術的風貌,以它端莊秀麗、精而不俗、典雅風致,使人陶情而博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讚賞。

[旁注]

轎廳 舊時官宦士紳宅院中停放轎子的廳屋。轎廳顧名思義就是出入府邸的主人賓客在此停轎、下轎的地方,也是供轎夫喝茶休息處。在第二進,也有與門廳布置在一起的,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轎的地方。

張錫鑾 (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字今波、今頗。清末直隸總督、東三省宣撫使。監生出身,“智謀膽略,學識兼備”。曆任直隸海防營務處總辦、福建興化知府、北洋營務處兼發審處總辦等職,著有《張都護詩存》。

匾額 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我國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它把我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並且雕飾各種龍鳳、花卉、圖案花紋,有的鑲嵌珠玉是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跋文 文體的一種。跋,指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麵的短文。跋文,指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後麵,用於評介內容或說明寫作經過的文章。

漏窗 俗稱花牆頭、花牆洞、漏花窗、花窗,是我國園林中獨特的建築形式,也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一種建築藝術處理工藝,通常作為園牆上的裝飾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現,江南宅園中應用很多,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色彩。

水墨畫 我國繪畫的代表,也就是狹義的“國畫”。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稱為彩墨畫。中國水墨畫的特點為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單調,意境豐富。

[閱讀鏈接]

網師園的殿春簃在海內外都是聞名遐邇,因為它是第一座被移築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古典園林。

1978年,美國博物館代表方聞教授訪問中國,提出要會見對中國建築有精深研究的陳從周教授,二人會麵後,方聞對陳從周說:“我在紐約收集了許多中國明代家具,一直想把它們陳列出來,但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

陳從周不假思索地說:“明代家具當然要放在明代建築裏麵呀。”

方聞聞言如夢初醒,說:“先生所言極是,明代家具應該擺在明代建築裏,可是我在美國,上哪兒去找明代建築呢?”

陳從周大笑道:“這個容易,我給你找個現成的,蘇州網師園裏的殿春簃就很合適,你把它移築到美國,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就這樣,在陳從周教授的推薦下,以殿春簃為藍本的中國明式古典庭院“明軒”就在美國建成了。

以小襯大的網師園

後來,文物收藏家何亞農購得此園,費時3年,再次對網師園進行了全麵整修,悉從舊規,並充實古玩書畫,並複用“網師園”舊名。

新中國成立後,何亞農後人將網師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對網師園進行全麵整修,擴建了梯雲室,增修了涵碧泉、冷泉亭,使住宅園林修葺一新。

庭院西南隅有泉一泓,其上一石鐫“涵碧泉”,取朱熹“一水方涵碧”句意。涵碧泉有暗脈與彩霞池相通,終年不涸。

此潭雖小,但與中部彩霞池同一原則,都是與假山石互相映襯,但中部是以假山來襯托水池,這裏則以小潭來襯托假山,主客互易,同中有異,顯得富於變化。

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氣逼人,與主園大池水脈貫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龍吐,使無水的“殿春簃”不偏離網師園以水為中心的主題,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

冷泉亭中置黑色靈璧石一塊,高3米有餘,狀若巨鷹展翅。靈璧石產於安徽靈璧縣馨山,其石叩之如磐,黑白兼有。

明人文震亨《長物誌品石》道:

石以靈璧為上……大者尤不易得,高逾數尺者,便屬奇品。

於此可見此石之名貴。傳說此石原為明代大畫家唐寅桃花塢宅中之物。 鋪地小院中心,以卵石鋪地,並以不同石色鋪出圖案,顯得平正雅潔,與中部明淨的水池異中求同,氣勢相通。

擷秀樓有廊通往後花園。後花園麵積不大,正北一麵則是麵對整個後花園的小室,取名梯雲室。東、南和西三麵牆壁都掩映於高下參差、聚散不一的太湖石和鬆竹花木之後,拓展了人們的想象空間。由於處於狹長小園的縱深一端,從室內觀賞園景時,又進一步在視覺上拓展了空間。

後花園多宛轉險怪的太湖石,緊貼西牆的太湖石假山高達3米,狀如白色雲團。假山中空,有蹬道從其中盤屈而上,通向五峰書屋樓側的腰門,這就是麵對此假山的小室取名梯雲室的來由。

古代有“梯雲取月”的傳說,這裏就拿白色的湖石假山比作白雲,突出登樓者飄飄欲仙的感覺。

這一布局,使整座園林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並且園中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與構架中,也包含絕大文章,其中的引靜橋便是一例。

引靜橋長僅7尺,是石拱橋的模樣。石拱橋在江南有很多,其橋洞高高拱起,為的是便於船隻通過,但在這一步即可跨越的小澗上建拱橋,是為了通過與它的對比使雲崗更形高峻巍峨,令彩霞池顯得水麵壯闊。

小橋在彩霞池東南水灣處,呈弓形,全部采用金山石造就。體態小巧,長僅兩米多,寬不足一米,俗稱“三步小拱橋”。

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引靜橋石欄、石級、拱洞一應俱全,是一座袖珍小橋。橋頂還刻有一形牡丹浮雕,線條柔和,花形秀美。

引靜橋下是一條溪澗,自南蜿蜒而來。兩岸用寫意法疊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澗水幽碧,雖澗寬三米多,但似深不可測。

撥開橋南側累累而垂的絡石藤枝葉,則看到澗壁上刻有“盤澗”兩個大字,相傳為宋代舊物。再溯流而上,則有一小巧的水閘立於澗流上遊,岸邊立有一石,上書“待潮”。

橋名“引靜”,澗稱“盤澗”,閘賦“待潮”,三者都體現了園主的優雅情趣。

引靜橋飛跨盤澗,使彩霞池東、南兩麵景物因之渾然而為一體。經橋向東而行,可沿高牆至射鴨廊、竹外一枝軒。

向西則見雲崗假山山勢脈脈,濯纓水閣清風徐徐。藉橋而北眺,古柏蒼然,小軒寂寂,宛然入於圖畫之中。

並且,由於四時氣候之不同,則可賞之景亦呈千變萬化之狀。微雨輕飄之時,則見花濕樓隱,一片迷蒙這色。暖陽緩照之際,則有碧波青荷,的確是爽心之景。夏日黃昏,夕照下滿池遍灑碎金。冬季雪後,一園盡著粉裝。諸種佳致,可立於一橋而盡覽。

這座淩空橫架於彩霞池與盤澗交界外的小橋,不僅隔成了園中水體的大小比照,而且它與西向而去、直至濯纓水閣的石麵小徑連成一線,使這一線南北更形成了山與水、動與靜、明與暗等多種對比。

恰如引靜橋兩側雕刻的12枚太極圖案所蘊涵的陰陽互生之意那樣,使園景相互輝映,互增雅致,大大地豐富了園內這一角,甚至網師園整個中部園區的構築層次和審美深度。

引靜橋與西向小徑一線之南,是山石嶙峋、鬆柏橫斜的雲崗,山中小道崎嶇如羊腸,儼然一派高山巨脈氣度。水橋之北則波際無垠,水涯漫漫。池背山而鑿,山臨水而疊,水以山襯而益廣,山以水映而更高。

引靜橋北是洋洋清波,一派浩然靜態。但魚遊碟戲,荷葉搖於微風,又一副生機盎然的形態,靜中有動。橋南則雖溪澗幽深無聲,雲崗巍然不動,一派安謐和諧的氛圍,可是能覺得澗流奔衝有勢,水流湍急驟瀉,可謂動中有靜。

姑蘇園林之美名滿江南,網師園作為姑蘇園林中的小園經典,其美妙高超之處就在於精巧清俊,氣新韻奇,於咫尺之地營造出一番山水真趣,日益聞名於海內外。

[旁注]

文震亨 (1585年~1645年),字啟美,文征明曾孫,文彭孫,文震孟之弟元發仲子。1625年進入國子監,後為中書舍人,給事武英殿。書畫鹹有家風,山水韻格兼勝。文震亨家富藏書,長於詩文會畫,善園林設計,著有《長物誌》12卷,為傳世之作。

唐寅 (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和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為人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畫與沈周、文征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石拱橋 我國傳統的橋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石拱橋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

太極 最早見於《易傳》,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閱讀鏈接]

網師園這樣的文人園林,其神趣主在“寫意”,以極小的空間映出極大的山水意境。在造橋上,一般都采用平板曲橋,三四折浮水而架,以顯水麵闊大之感。

像網師園這樣的小型園林絕少使用拱橋,而網師園中的引靜橋一反傳統而行之,優美的小拱橋與幽邃的窄澗、雅致的低閘構於一處,相得益彰,互不見其小。

寬廣的中心水麵彩霞池與這“不見其小而實小”的小橋深澗形成對比,加上池周圍駁岸低砌,水灣、暗洞虛設,映襯得彩霞池煙波浩渺,水勢迷漫。

並且,橋南之盤澗與此相映更添了幾分深遠悠長之意,仿佛真正野澗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