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園林——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江蘇蘇州園林路,始建於元代,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元代園林的代表作。
因“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故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名“獅子林”。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由於獅子林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寺廟園林。
青獅化身的獅子林假山
傳說,一天八仙中的鐵拐李和呂洞賓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宴,騎著一頭青獅子路過天目山。山頂流下一溪清泉,鐵拐李正感到口渴,見了大喜,忙降落雲頭,取下自己的寶葫蘆,到泉邊飲水。
此時,他騎的那頭青獅子也跳進水裏嬉耍,過了一刻,獅子爬上岸抖動身體,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岩石上,頓時變成了一群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
青獅與小獅們親密戲耍,鐵拐李見了笑著對呂洞賓說:“瞧,這青獅動了凡心,如今有了這麼多子孫,就暫且罰它在此做個獅子王罷!”
說罷鐵拐李用鐵拐一指,這群獅子就變回了石頭的樣子,青獅因不忍離去,也化成一座山峰。
後來到了宋代,浙江國師寺的普應國師是一位佛法高僧,一天雲遊至天目山,在此結廬誦經,天天清晨麵對青獅所化的山峰高誦經文。
原來普應國師早已知道山上千奇百怪的獅子岩和獅子峰的來曆。獅子在佛門叫“狻猊”,是佛國之獸,他有心要點化青獅,使它再恢複本相。
天長日久,獅子峰因為經常聆聽高僧的說法居然通靈成精,又變回了一頭青獅,恢複了靈性的青獅於是成了普應國師的坐騎。
後來,普應國師騎著青獅來到蘇州菩提正宗寺,看望徒弟天如禪師。青獅也跟著普應國師來到菩提正宗寺的後花園。他們到後花園後,發現園中有很多怪石,形狀像許多活脫脫的獅子。
青獅見了大喜,以為又回到了獅子群中,於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座獅子峰,青獅身上散落的獅毛也變成了各式各樣形態的小獅子。有的像是在玩繡球,有的像雙獅搏鬥,有的張牙舞爪威風十足。
天如禪師見了雙手合十,連說“阿彌陀佛”,讚歎師父法力無邊,功德圓滿,菩提正宗寺成了佛國獅國。普應國師說:“那就不妨將你這後花園稱為獅子林吧!”
於是,這座後花園便有了“獅子林”這個名字,當然這隻是傳說。
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後花園,在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擁戴。
第二年,也就是1342年,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因園內堆砌的假山形狀像獅子一般,又因天如禪師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的普應國師,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的假山,通過模擬與佛教故事有關的人體、獅形和獸像等喻佛理於其中,以達到渲染佛教氣氛的目的。
獅子林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為藍本,而是采用迷宮式作法,通過蜿蜒曲折,錯綜複雜的洞穴相連,所以其山用“情”、“趣”兩字概括更宜。
獅子林東部疊山以“趣”為勝,全部用湖石堆砌,並以佛經獅子座為擬態造型,進行抽象與誇張,構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國”。
假山山體分上、中、下三層,有山洞21個,曲徑9條,崖壑曲折,峰回路轉,如迷宮一般妙趣橫生。
在這片假山中共有四條路。第一條從小橋東洞口到臥雲室北洞口。第二條從小橋西洞口到竹修閣洞口。第三條從臥雲室西北洞口經小橋東池岸到棋盤洞口。第四條從臥雲室西北洞口至棋盤洞,回到臥雲室北洞口。
這些山洞錯綜複雜,互相纏繞,重重疊疊,盤枝錯節。鑽進這些山洞後,往往不容易再鑽出來。傳說,後來在清代,乾隆皇帝就在這個大的假山從中鑽來鑽去轉了兩個時辰還是沒有走出去。更有傳說,說神仙在這裏也得迷路。
在山頂石峰裏有“含暉”、“吐丹”、“玉立”、“昂霄”和“獅子”諸峰,各具神態,千奇百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山頂上的獅子峰,是一塊巨型太湖石,很像舞獅。
獅子峰周圍有含暉、吐月,含暉在東麵,猶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孔,腹部又有四個穴,如果站在峰後,可以見到光線從穴空中微微透出;吐月在西,陡峭且尖銳,在傍晚時分,可以見到月亮漸漸出峰頂慢慢爬出。
假山上有很多太湖石峰和石筍,石峰間生長著鬆柏。 整個山體是由太湖石架空疊成,磴道上下於嶺、峰、穀、坳之間,時而上,時而下,有時穿洞,有時越橋,高高低低,左轉右繞,進入假山猶如進入迷魂陣一般。
弟子們為天如禪師所造的園林,不僅假山蘊含了佛教攝理,建築也別具匠心。
獅子林的門廳朝南,麵闊近20米,中有將軍門,門檻高將近一米,兩旁置有抱鼓石、浮雕獅子戲繡球和劉海釣金蟾。大門上方懸掛著後來乾隆禦書的紅底金字的“獅子林”匾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從門廳進入穿過祠堂便可到達燕譽堂。燕譽堂是取《詩經》中“式燕且譽,好爾無射”之句而名。“燕”意為安閑,“譽”意為歡樂,即此為“宴請賓客的安樂之所”。
此廳是蘇州園林中較為著名的鴛鴦廳。所為鴛鴦廳就是一座大廳內用屏門和掛落隔成南北兩部分,從內部看似兩廳相連,但布置相異,裝飾、家具、陳設各不相同,在功能上,前廳常為招待貴賓,內“堂”為密友聚談,女眷歡聚的地方。
再往北就是指柏軒。指柏軒為兩層樓建築,全名是“揖峰指柏軒”。其名字的來源一說是來自“趙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說源於宋代朱熹的詩句“前揖廬山,一峰獨秀”和明代高啟的詩句:“人來問不應,笑指庭前柏”。
指柏軒是獅子林為現存的唯一一座禪意建築,其建築名稱大多與禪宗的公案有關。指柏軒體態高大,四周圍廊,有欄杆圍合。軒前古柏數株,並與假山石峰遙相呼應,為獅子林主景之一。
指柏軒的西側是古五鬆園,據資料記載,獅子林中曾經的確有5棵參天古鬆,故當時亦稱獅子林是五鬆園,但這五棵古鬆後來都枯死了。
古五鬆園西南側為真趣亭。亭傍池而築,後有複廊,卷棚歇山頂,為花籃廳式麵水軒。亭上方懸“真趣”匾額,為乾隆禦書的。
由於是皇帝親臨之地,亭內裝飾金碧輝煌,亭內結構裝飾精美,屋架、梁柱刻有鳳穿牡丹圖案,六扇屏門上,刻有花卉、人物圖案。還飾有“秀才帽”圖案,寓意“秀才本是宰相苗”,鼓勵認真讀書,奮發向上,三麵設吳王靠,飾有木刻獅子。
亭東、南、西三麵刻有獅頭及“卐”字花飾,油漆間以描金,富麗堂皇。在此小坐,可悉心欣賞湖心亭、九曲石橋、石舫、飛瀑和連綿的假山遠景,石峰重疊,樹木蔥蘢,一彎池水,幾曲平橋,景色十分秀麗。
在指柏軒的正南方為臥雲室。臥雲室呈凸字形,兩層,“臥雲”這個名字出自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詩句“何時臥雲身,因節遂疏懶”。臥雲室上、下各有六隻戧角飛翹,造型奇特,樓閣周圍空間極狹,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
臥雲室再往南則是修竹閣。修竹閣飛跨於池水之上,西連湖心島,東通複廊,因此閣內南北牆上分別有磚額“通波”與“飛閣”。
修竹閣南北不設牆,在閣內北望,可見小溪蜿蜒於山間,曲折幽深。南望則見曲折錯落的石岸圍住湖水,似山中小湖,頗含野趣。閣處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狀,把假山連成一體,手法別具匠心。
立雪堂位於修竹閣的東邊,堂名出自禪宗典故“慧可見達摩”,意在教導人們尊師重道。堂中置落地圓光罩,俗稱“一根籐”,此罩似迷宮圖案,蘇州園林中有兩隻,此為其中之一。
扇亭的西北方為雙香仙館。雙香仙館是長方形單簷亭,屋頂與廊共用,三麵圍木製欄杆,亭內設漢白玉石台。此處,冬聞臘梅香,夏亦可聞荷花香,綠蔭濃濃,古意盎然。
飛瀑亭位於雙香仙館的正北方,建在瀑布旁,為方形卷棚歇山頂式小亭。亭內西置屏門,上部刻有《飛瀑亭記》,下刻浮雕“杏林春暖”、“茶淨納涼”、“東籬佳色”和“山家清供”四幅。坐在亭中,流水潺潺,如聞濤聲,故亭又名“聽濤亭”。
天如禪師居住在獅子林中,曾作詩《獅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當時園景和生活情景。園建成後,當時許多詩人畫家來此參禪,所作詩畫列入“獅子林紀勝集”。
天如禪師謝世以後,弟子散去,寺園逐漸荒蕪了,隻有假山存留了下來,其餘的建築都是後來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