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之母——拙政園(2 / 3)

當時,王永寧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來,王永寧因故身亡,家產被沒收,雕龍柱及楠木柱等盡被運送到京師,拙政園便頹圮衰敗了。

1679年,拙政園改為蘇鬆常道新署,當時的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

1684年,康熙帝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誌》中寫道:

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複昔時山林雅致矣。

拙政園自蘇鬆常道署裁撤後,開始逐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鬥兩富室購得,後總戎嚴公偉亦居於此。

在1736年左右,拙政園又被分為中部的“複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分,再加上早已分離出去的東部“歸田園居”,最初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3個園林了。

此時,中部的複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經過蔣氏多年經營,才逐漸恢複了原來的規模。“複園”麵積為10000多平方米,其中水麵占1/3,為全園精華之所在,雖曆經變遷,但園林的布局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

“複園”中水麵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樓台亭榭位置參差錯落。

從《拙政園圖》和《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曾經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枇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鬆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與存留下來的拙政園中部建築毫無二致。

遠香堂是“複園”的主體建築。遠香堂主廳為宴飲賓客之所,四麵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

廳北有臨池平台,池中有東西兩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亭子上與遠香堂正對的兩根柱子上掛有文征明手書的對聯: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

亭的中央是元代詩人倪瓚所書的“山花野鳥之間”題額,東山上有待霜亭。在兩座山之間以溪橋相連接,山上到處都是花草樹木,岸邊則有眾多的灌木,使得這裏到處都是一片生機。

遠香堂的東麵,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綠綺亭”、“枇杷園”、“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 “梧竹幽居”和“海棠春塢”等眾多建築。

聽雨軒位於遠香堂的東南方,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

這裏芭蕉、翠竹、荷葉都有,無論春夏秋冬,雨點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就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因此,多少年來,在這裏聽雨的人們,都會感到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荷風四麵亭位於遠香堂北方,亭建於水池中央,亭的西麵有一座曲橋通向柳蔭路曲。在這裏轉向北方可以見到見山樓。

見山樓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簷卷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牆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

見山樓三麵環水,一側傍山,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遊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

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古代,蘇州城中沒有高樓大廈,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故而得名。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姹紫嫣紅。夏日熏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花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

在遠香樓的西邊,便是小飛虹。小飛虹的型製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取南朝宋鮑昭《白雲》詩“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之意,取名小飛虹。“虹”指雨過天晴後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

小飛虹橋體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形。橋麵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簷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小飛虹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

小飛虹的南麵有小滄浪水閣。“小滄浪”取自北宋蘇舜欽所築的“滄浪亭”,寓意遁世歸隱。小滄浪閣麵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麵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麵上的一座水閣。

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麵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

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

一方麵,它體現了江南水鄉風情,另一方麵,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境。

小飛虹的北麵是香洲。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之名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筆下“芳洲”的典故。

《楚辭》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人們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寓意香草,也很得體。

在我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台,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時蘇州、杭州、揚州一帶山溫水軟、畫舫如雲的景象。

香洲位於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彙處,三麵環水,一麵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頭,波起漣漪,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

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征明寫的題額,後人還專門為之題跋。香洲這條旱船,建築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勝,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

鬆風水閣位於遠香堂的西南邊,又名“聽鬆風處”,是看鬆聽濤之處。鬆、竹和梅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

鬆樹經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並且,鬆之蒼勁古拙的姿態常被畫入圖中,是我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有風拂過,鬆風水閣外,鬆枝搖動,鬆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

再往西,便是玉蘭堂。玉蘭堂曾名“筆花堂”,與文征明故居中的“筆花堂”同名,夢筆生花是古代文人對創作靈感的追尋,將此處取名筆花堂表明這裏是園主進行創作的地方。

玉蘭堂一處獨立封閉的幽靜庭院,房屋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致。玉蘭堂的南牆高聳,好似畫紙,牆上藤草作畫,牆下築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

蔣氏擁有複園70餘年之後,終於易主。1809年,刑部郎中查世倓購得此園,當時園子已經池堙石頹了,經過查氏不斷修繕,複園麵貌才煥然一新。

[旁注]

大學士 我國古代官職。唐代曾置昭文館、集賢殿和崇賢館大學士,後皆由宰相兼領。宋初,沿唐製,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明代廢宰相設置內閣製,內中官員皆稱大學士。明清時期又稱為中堂。

升龍 我國古代關於龍的一種圖案,一般用於浮雕。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動勢。龍頭往左上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起較緩者,稱“緩升龍”,升起較急者,稱“急升龍”。

斛 我國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10鬥,後來改為5鬥。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鬥、斛、釜、鍾,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製,南宋末年改為五進製。量器呈直口直壁的圓筒形,平底,腹兩側各有一柄。

雕龍柱 指用天青墨玉、霞玉、漢白玉、墨玉、大理石或花崗石等石材玉料雕刻的龍形浮雕柱體。有圓形和棱形。龍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曆史。相傳既有道路標誌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蘇鬆常道 我國古代官名,又稱蘇鬆道。清初設兵巡道,管轄蘇州、鬆江兩府,駐地太倉州,後改為蘇鬆常道,管轄蘇州、鬆江、常州三府。乾隆年間改名為蘇鬆太道。一般全稱為分巡蘇鬆太兵備道,或稱蘇鬆太倉道,因駐地在上海縣並兼理江海關,又簡稱為上海道、滬道、江海關道、關道等。

八旗 八旗製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正式創立,初建時設黃旗、白旗、紅旗和藍旗四旗。後因人數增多,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和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和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陶淵明 (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兮辭》等。

南朝宋 又稱水宋、劉宋。我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 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而建立。改國號宋,定都建康。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以劉裕世居的彭城為春秋時宋國故地,故以宋為國號。

屈原 (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

刑部 我國古代官署。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共為“三法司製”。

[閱讀鏈接]

複園的海棠春塢,位於聽雨軒的北邊,是一個獨立小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於院之南牆。院內海棠兩株,初春時分萬花似錦,嬌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豔質。

庭院地麵為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的海棠花紋,與海棠花相呼應。海棠春塢的庭院雖小,清靜幽雅,是讀書休憩的理想之所。

西部園林的建築勝景

1736年,拙政園西部的“書園”其主人是太史葉士寬。 存留下來的“書園”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和澆書亭諸古跡,都是由葉士寬所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