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之母——拙政園(3 / 3)

書園後來又歸道員沈元振,園中宅第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後來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把拙政園的西部園林,改名為“補園”。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分,存留下來的拙政園西部園林,便形成於張履謙接手時期。

“補園”麵積為8000多平方米,該園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麵和中區大池相接。“補園”中有三十六鴛鴦館、留聽閣、塔影亭、浮翠閣、與誰同坐軒、笠亭、宜兩亭和倒影樓等建築。

三十六鴛鴦館是“補園”的主體建築,方形平麵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

一座建築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槅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麵用扁料, 一麵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並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

鴛鴦廳麵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麵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於水麵,由八根石柱撐住館體架於池上。

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為二。北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36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為清代蘇州狀元洪鈞題寫。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於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牆既擋風又聚曖,並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

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鬥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著獨特的美。

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裏洪、陸諧音紅、綠。這一洪一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築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

三十六鴛鴦館內頂棚采用連續四卷的拱形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梁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嫋嫋,繞梁縈回。

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境優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家具擺設配置精當。

留聽閣位於三十六鴛鴦館的北方,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台。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台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和果皆有姿有態。

閣內有鬆、竹、梅和鵲的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不可多得的精品。

從春末夏初池麵冒出點點綠意,到盛夏時節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

有道是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淒涼晚景總讓人不忍目睹,唯獨這裏的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

在留聽閣,回望南邊的塔影亭,頓覺美妙之至。攢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塔影亭所處的位置並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園主在水源將盡處築了一個小亭,使整個園林的美景到這裏結束卻不覺得突兀。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餘韻不絕,擴展了人們的形象空間。

在的東北方為扇麵亭“與誰同坐軒”。與誰同坐軒是“補園”中的一個小亭,造型小巧玲瓏,非常別致,修成折扇狀。蘇軾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

軒依水而建,平麵形狀為扇形,屋麵、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 軒頂、燈罩、牆上匾額和半欄均成扇麵狀,故又稱作“扇亭”。

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

在與誰同坐軒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個戴著鬥笠的漁翁在垂釣,悠然自得。

與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築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象形建築。亭、軒結合,渾然一體。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遠遠望去好像建於浮動的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

與誰同坐軒、笠亭和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和山巔,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

誰與同坐軒的北麵為倒影樓。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征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征明的老師。

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對這二人的景仰之情,於1894年特建此樓以資紀念。同時,張履謙還將自己收藏的文征明、沈周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清代書法家俞粟廬的《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

倒影樓的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麵水的一側於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

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再加上水底明月,池中雲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

倒影樓的樓上原是張履謙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

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立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宜兩亭與西北方的倒影樓互為對景。

從中花園觀望西花園,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後,宜兩亭突出於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範例。

[旁注]

太史 官名。朝廷大臣。後職位漸低,秦稱太史令,漢屬太常,掌天文曆法。魏晉以後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至明清兩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負責,又稱翰林為太史。

道員 清代官名。清代各省設道員,正四品,或有專責,或作為布、按副使。專責者有督糧道或糧儲道,簡稱糧道。作為布、按副使者,有分守道和分巡道。

太常博士 古官職名。太常寺屬官有博士,掌教弟子,分經任職,三國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掌引導乘輿,撰定五禮儀注,監視儀物,議定王公大臣諡法等事。晉以後沿置,職稱清要,而品級不高,唐從七品上。宋太常博博士職守同前代。明、清亦置,均正七品。

隔扇 即隔扇門,是我國古代建築最常用的門扇形式,用於分隔室內外或室內空間。唐代這種門已經出現,宋代以後大量采用,一般用於民間的裝修。整排使用,通常為4扇,6扇和8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絛環板,裙板三部分組成。

霍光 字子孟,是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20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勳,成為西漢曆史發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洪鈞 (1839年~1893年),清末外交家。字陶士,號文卿。同治年間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後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陝西、山東鄉試,並視學江西。1881年任內閣學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陸潤庠 (1841年~1915年),字鳳石,號雲灑、固叟, 清1874年狀元,曆任國子監祭酒、山東學政、國子監祭酒。後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1911年皇族內閣成立時,任弼德院院長。辛亥後,留清宮,任溥儀老師。去世後,贈太子太傅,諡文端。

狀元 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宋時廷試列一甲者,有時也稱狀元。

掛屏 清初出現掛屏,多代替畫軸在牆壁上懸掛,成為純裝飾性的品類。它一般成對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組稱四扇屏,八扇一組稱八扇屏,也有中間掛一中堂,兩邊各掛一扇對聯的。這種陳設形式,雍、乾兩朝更是風行一時,在宮廷中皇帝和後妃們的寢宮內,幾乎處處可見。

鬥笠 我國古代的一種遮陽或雨的器具。鬥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製。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紮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麵再塗上桐油。有些地方的鬥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

沈周 (1427年~1509年), 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俞粟廬 清光緒年間,署金山縣守備,後改太湖水師營務處辦事,移家蘇州。曾就學於盛澤沈景修,通金石學,工書法,宗北碑,並精於書畫鑒別。

鄭板橋 (1693年~1765年),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揚州八怪”之一。他是康熙時的秀才、雍正時的舉人、乾隆元年的進士,中進士後曾曆官河南範縣、山東濰縣知縣,後辭官。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鬆、菊等植物,其中畫竹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

[閱讀鏈接]

拙政園宜兩亭的“宜兩”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探出圍牆,可為兩家共賞。

白居易寫詩讚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裏間的和睦相處。

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築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

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