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莫高窟初建時,敦煌地區的畫師畫工尚不熟悉佛教題材和外來藝術,處於模仿階段,運筆豪放,大膽著色,顯得粗獷樸拙。
莫高窟存留下來的北涼石窟隻有3個。最具有北涼風格特點的飛天,是第二七五窟北壁本微故事畫主體人物上方的幾個飛天。
他們頭有圓光,戴印度五珠寶冠,或頭束圓髻,上體半裸,身體呈“U”字形,雙腳上翹,或分手,或合手,有淩空飛行的姿勢,但這種飛動的姿勢顯得十分笨拙,有下落之感。“U”字形的身軀也顯得直硬,尚不圓潤,微彎,還有印度石雕飛天姿態的遺跡。
莫高窟北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範圍擴大了,不僅畫在窟頂平棋、窟頂藻井、故事畫、佛龕上麵,還畫在說法圖、佛龕內兩側。北魏的飛天形象,有的洞窟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洞窟裏的飛天形象,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北魏時期的飛天臉形已由豐圓變得修長,眉清目秀,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或戴五珠寶冠,或束圓髻。身材比例逐漸修長,有的腿部相當於腰身的兩倍。
這時飛天的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有的橫遊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雲飛鶴,飛天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
雖然飛天的肉體與飄帶已經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飛勢動態有力,姿勢自如優美。
莫高窟西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位置大體上與北魏時期相同,隻是西魏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一種是中原式飛天。
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間神的乾闥婆,散花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歌舞神的緊那羅,天宮伎樂,衝出了天空圍欄,也飛翔於天空。
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後來的飛天,也叫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其代表作品是第二四九窟西壁佛龕內上方的四身伎樂飛天。
中原式飛天,是東陽王元榮出任瓜州刺史期間,從洛陽帶來的中原藝術畫風在莫高窟裏新創的一種飛天。
中原式飛天是我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天相融合的飛天,既將我國的道教飛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體,脖飾項鏈,腰係長裙,肩披彩帶,也使印度的佛教失去了頭上的圓光和印度寶冠,束起了發髻,戴上了道冠。
中原式飛天人物形象宣傳的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長,麵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
中原式飛天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二八二窟南壁上層的10多個飛天,頭束雙髻,上體裸露,腰係長裙,肩披彩帶,身材修長,成大開口橫弓字形,逆風飛翔。
分別演奏腰鼓、拍板、長笛、橫簫、蘆笙、琵琶、阮弦、箜篌等樂。四周天花旋轉,雲氣飄蕩,襯托著飛天迎風而飛翔,身輕如燕,互相照應,自由歡樂,漫遊太空。
北周是鮮卑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雖然統治時期較短,但在莫高窟營建了許多洞窟。
鮮卑族統治者崇信佛教,而且通好西域,因而莫高窟再度出現了西域式飛天。這種新出的飛天具有龜茲、克孜爾等石窟飛天的風格,臉圓、體壯、腿短,頭圓光,戴印度寶冠,上體裸露,豐乳圓臍,腰係長裙,肩繞巾帶。
北周飛天最突出的是麵部和軀體采用凹凸暈染法,後來因為變色,出現了五白,即白棱、白鼻梁、白眼眶、白下巴。身軀短壯,動態樸拙,幾乎又回到了莫高窟北涼時期飛天繪畫風格特點。但形象卻比北涼時期豐富得多,出現了不少伎樂飛天。
最具有北周風格的飛天,是第二九○窟和第四二八窟中的飛天。這兩個窟中的飛天,體態健壯,臉形豐圓,頭有圓光,戴印度寶冠,五官具有五白特點,上體裸露,腰係長裙,肩繞巾帶,軀體用濃厚有凹凸暈染,後因變色豐乳圓臍更為突出。
第四二八窟中的伎樂天飛,造型豐富,或彈琵琶,或彈箜篌,或吹橫笛,或擊腰鼓,形象生動,姿態優美。尤其是南壁西側的一身飛天,雙手持豎笛,雙腳倒踢紫金冠,長帶從身下飄飛,四周天花飄落,其飛行姿態,像一隻輕捷的燕子俯衝而下。
[旁注]
烏孫 是我國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烏孫的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公元前2世紀初葉,烏孫與月氏均在今甘肅境內敦煌祁連間遊牧,北鄰匈奴。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誕生,由匈奴冒頓單於收養成人,後來得以複興故國。
絲綢之路 絲綢在我國史前文明時期就已經產生。我們的祖先以絲綢為紐帶,開啟了對外開放之路,從此我國燦爛文明的光芒就照亮著西方友好的鄰邦,而西方的文明成果也被我國廣泛吸收。中外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為人類文明開辟了一條通向未來的康莊大道。
釋迦牟尼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釋迦族人,佛教創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文”、“仁”,所以漢文翻譯有稱“釋迦文佛”等。
菩薩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在佛教中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我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
刺史 我國古代職官,漢初,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
龕 原指掘鑿岩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我國古代的石窟雕琢一般是神龕式,小龕又稱櫝。各大佛教遺跡中,四壁皆穿鑿眾佛菩薩之龕室。後世轉為以石或木,作成櫥子形,並設門扉,供奉佛像,稱為佛龕;此外,也有奉置開山祖師像。
西域 我國漢代以來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專指蔥嶺以東而言,廣義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後也泛指我國西部地區。西域到了後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也是屬於西域的範圍。
道教 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起源於上古鬼神崇拜,發端於黃帝和老子,創教於張道陵,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
法顯 (334年~420年),東晉僧人,是我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我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到了法顯時代達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從過去的基本上是送進來的階段向拿進來的階段轉變。
飛天 意為飛舞的天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指蒼穹,但也認為天有意誌,稱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層次組成,有諸多天界的存在,這些天界的眾生為天人,個別稱為天神,天即此意。
[閱讀鏈接]
400年,李暠占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後亡於北涼。
前涼、西涼、北涼三政權先後統治河西地區時,比較注重謹修內政,安民保境,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崇尚儒學,興辦教育,使得河西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在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河西成為了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大批學士儒生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給河西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