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畫廊——敦煌莫高窟2(1 / 3)

佛教畫廊——敦煌莫高窟2

隋唐時期莫高窟迅速發展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300餘年的分裂局麵,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隋文帝收複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穀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同時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後,將大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

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大業初年,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敦煌一帶了解絲綢之路以及中西通商和貿易情況。

609年,煬帝西巡,在張掖舉辦了西域27國貿易交易大會,盛況空前。

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隻有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90多個,而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在有隋代壁畫的90多個洞窟中,第三○二窟、第三○五窟、第四二○窟、第二七六窟、第四一九窟,都是比較重要的。隋代和北朝晚期的一部分壁畫時代界限,已經不容易劃分清楚。

隋代這些洞窟的建築形製和壁畫題材,多與北魏時代的相似。窟形是當時流行的製底窟,壁畫的布置,故事畫多居於窟頂,四壁常畫賢劫千佛或說法圖。

但隋代洞窟的佛教故事畫表現豐富,出現很多生活景象的具體描寫,都是簡單而又有真實感,構圖也比較複雜並多變化。可以說,隋代壁畫是佛教美術的進一步成熟。

從西魏至隋代大約80餘年,這個時期的敦煌飛天形象,正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以及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互相交流融合、創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璧的飛天。

隋代是莫高窟繪畫飛天最多的一個時代,也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除了畫在北朝時期飛天的位置,主要畫在窟頂藻井四周、窟內上層四周和西壁佛龕內外兩側,多以群體出現。

隋代飛天的風格,可以總結為4個不一樣,即區域特點不一樣;臉型身材不一樣;衣冠服飾不一樣;飛行姿態不一樣。

從總體上說,隋代飛天是處在交流、融合、探索、創新的時期。總趨勢是向著中國化的方向發展,為唐代飛天完全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最具有隋代風格的飛天,是第四二期窟和第四○四窟的飛天,而第四二七窟是則隋代大型洞窟之一,也是隋代畫飛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宮欄牆之上飛天繞窟一周,共計108個。

第四二七窟的這108個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手帶環鐲,腰係長裙,肩繞彩帶,多有西域飛天的形象、服飾的遺風,膚色雖已變黑,形象仍十分清晰。

她們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捧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朝著一個方向繞窟飛翔。

第四二七窟飛天姿態多樣,體態輕盈,飄曳的長裙,飛舞的彩帶,迎風舒卷;在飛天四周,流雲飄飛,落花飛旋,動感強烈,富有生氣。

第四○四窟是隋代中後期的一個中型洞窟,窟內四壁上沿畫天宮欄牆,欄牆上飛天繞窟一周,如同第四二七窟的飛天一樣,姿態各異,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托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各種樂器,朝著一個方向逆風飛翔,體態輕盈,姿勢優美。

但第四○四窟在首飾服飾上有了很大的變化,頭無圓光,不戴寶冠,有的束桃型仙人髻,有的束雙環仙人髻,有的束仙童髻,臉為蛋形,眉清目稻,身材修長,衣裙輕軟,巾帶寬長。衣飾、麵容、身態如同唐代初期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國化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立了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

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古道的暢通無阻。

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這一時期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保存下來的有232窟,而且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

645年,大唐著名的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的時候,途經敦煌停留了一段時間,然後才回到長安。

在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吐蕃則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等地,統治河西長達70多年。

吐蕃也信奉佛教,莫高窟的唐代洞窟中也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