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年,敦煌百姓難以忍受吐蕃暗無天日的統治和奴隸般的生活,本地人張議潮乘吐蕃王朝發生內亂,聯絡當地各族群眾,聚眾起義,趕走吐蕃貴族,一舉光複了沙州。
張議潮經過10多年的鬥爭,全部收複了河西、河湟等地,並遣使奉表歸唐。唐王朝封張議潮為河西、河湟十一州節度使,建歸義軍,治理沙州。
後來,朝廷詔張議潮入朝為官,沙州張氏宗族內亂,其孫張承奉繼任節度使,背叛大唐自立為“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
在此時,甘州回鶻也控製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鶻交戰,結果一敗塗地。後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隻好投降。
9l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後,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兩州。
在曹氏統治期間,籠絡瓜、沙族,注意發展生產,重視經濟、軍事和文化建設,改善同周圍各民族的關係,東交回鶻,西聯於闐,與鄰邦各國和睦相處,保持了穩定和安寧,維持了130多年。
隋唐可以說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共留下洞窟300多窟。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
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7尊或者9尊,隋代主要是一佛、兩弟子、兩菩薩或4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兩弟子、兩菩薩和兩天王,有的還再加上兩力士。
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麵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七十九窟服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做半跪坐式。
塑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淨,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
在第一五九窟中,也是服侍菩薩。
塑像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豔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整個唐代,大約300餘年,這個時期的敦煌飛天在本民族傳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了自己的特色。
從十六國起,曆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個朝代,百餘年的時間,完成了敦煌飛天中外、東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
至到了唐代,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經變畫最多的朝代,窟內的四壁幾乎都被大型經變畫占領,飛天也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中。在題材上,一方麵表現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麵,散花、歌舞、禮讚作供養;另一方麵表現大型經變,如佛國天界、西方淨土、東方淨土等極樂世界的歡樂。
唐代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
飛天那飄曳的衣裙,飛卷的舞帶,真如唐代詩人李白詠讚仙女的詩中“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虛。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寫的詩情畫意。
敦煌石窟的唐代藝術,可以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個階段,這4個階段又可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618年至781年,即唐王朝直接統治敦煌地區時期;781年至907年,即吐蕃族占敦煌地區和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管轄敦煌地區時期。
藝術風格最能體現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唐代前期的飛天具有奮發進取、豪邁有力、自由奔放和奇姿異態,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這與唐王朝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和開放的奮發進取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第三二一窟西壁佛龕兩側各畫兩身雙飛天,這兩身飛天,飛翔姿態十分優美。
盡管飛天的麵容、肉體雖已變成絳黑色,但眉目輪廓、肉體姿態、衣裙彩帶的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巾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隻空中飛遊的燕子,表現出了瀟灑輕盈的飛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