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窟的四飛天畫在南壁《西方淨土變》中阿彌陀佛頭頂華蓋的上方,每側兩身,以對稱的形式,圍繞華蓋,互相追逐:一個在前,揚手散花,反身回顧;另一個舉臂托籃,緊追不舍,前呼後應,表現出一種既奮發進取,又自由輕鬆的精神力量和飛行之美。
飛天的四周,彩雲飄浮,香花紛落,既表現飛天向佛陀作供養,又表現佛國天堂的自由歡樂。飛天的肉體雖已變黑,麵容不清,但人體比例準確,線描流暢有力,色彩豔麗豐富,是唐代飛天代表作之一。
唐代後期的飛天,在動勢和姿態上已沒有前期時那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和自由歡樂的情緒了,在藝術造型上,衣飾已由豔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樸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
唐後期最有代表性的飛天是畫在中唐第一五八窟西壁大型《涅槃經變》圖上方的幾身飛天。這幾身飛天圍繞《涅槃經變》圖上層的菩提樹寶蓋飛翔,有的捧著花盤,有的捧著瓔珞,有的手擎香爐,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揚手散花。
但飛天神情平靜,並無歡樂之感,在莊嚴穆的表情中透露出憂傷悲哀的神情,體現出了一種“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同時,也反映出唐代後期國力衰敗、國人憂思和當時吐蕃族統治敦煌地區時官司民向神佛乞願回歸大唐的情緒。
[旁注]
吐穀渾 是我國古代鮮卑慕容一支,原為人名,4世紀初,慕容廆繼為單於,與慕容吐穀渾不和,吐穀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以此為據點,侵逼氐羌,成為強部。吐穀渾孫子時,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後被唐朝征服。五代時期開始受遼國統治。後世與各民族融合。
舍利 又稱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顏色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箜篌 是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後來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製。
回鶻 我國西北古代重要的民族,其全盛時期為8世紀至9世紀,以鄂爾坤河畔為據點,而進入中亞。該族最初為鐵勒之一部,在突厥統治之下,至隋代時獨立,後隸屬於唐。
涅槃 佛教用語,意義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
蓮花 是我國傳統花卉,古名芙渠或芙蓉,從春秋戰國時就曾用作飾紋。自佛教傳入我國,便以蓮花作為佛教標誌,代表“淨土”,象征“純潔”,寓意“吉祥”。蓮花因此在佛教藝術中成了主要裝飾題材。。
玄奘 (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我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不畏權力,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當時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閱讀鏈接]
長期以來,一直無法確定絕大部分敦煌壁畫的作者,因為宋代以前的畫師們一般沒有落款,在壁畫的所有題記中,也很難見到有關畫師的記載。
研究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4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第二是朝廷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在敦煌文獻中,所有的畫師都被稱為畫匠或畫工,可見畫師們主要來自民間,社會地位並不高,他們創作壁畫時很可能就住在陰暗潮濕的洞窟裏。壁畫中大量的田間勞動場景,活生生地再現了當時的經濟狀態和科技水平。
唐代壁畫中的嬰兒車等生活用具,更是為神秘的佛教壁畫增添了世俗社會色彩。敦煌畫師們繪成了精美絕倫的壁畫,而關於他們的記載又幾乎是空白,所以,他們的生平總能激起現代藝術家的無窮想象。
也許敦煌壁畫畫工之謎永遠無法解開,但輝煌的壁畫已經為這些無名藝術家在我國美術史上留下了赫赫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