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畫廊——敦煌莫高窟3(1 / 2)

佛教畫廊——敦煌莫高窟3

五代宋元莫高窟走到極致

五代和宋朝的時候,敦煌莫高窟存留下來的有100多窟,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製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

從晚唐至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

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月到後期,其形式就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六十一窟和第九十八窟等,其中第六十一窟的地圖《五台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台山周邊的山川地形、城池寺院、亭台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在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起來。1028年取勝甘肅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於是,在當時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麵。

在西夏統治敦煌的100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

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也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麵也有大的發展。

千百年來,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封藏於莫高窟第十七窟內。

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

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後,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後為沙州總管府。

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兩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和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

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的。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使得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

莫高窟共有西夏和元代的洞窟85窟,其中西夏修窟77窟,多為改造和修繕的前朝洞窟,洞窟形製和壁畫雕塑基本都沿襲了前朝的風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現回鶻王的形象,可能與回鶻人有關。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畫中又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

元代洞窟隻有8窟,全部是新開鑿的,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形製,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典型洞窟有第三窟、第六十一窟和第四六五窟等。

從五代至元代,大約460餘年,這一時期的敦煌飛天繼承唐代餘風,圖形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無隋代時創新多變和唐代時的進取奮發精神。

飛天的藝術水平和風格特點雖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不過曆代政權都崇信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了大量洞窟,並且建有畫院,聘用了一些當時著名的畫匠繼承仿效唐代風格特點,在榆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飛天之作。其代表作品是榆林窟第十六窟和莫高窟第三二七窟中的飛天。

榆林窟第十六窟是五代早期的一個洞窟,窟內所畫的飛天,雖然沒有唐代飛天的生動活潑、身姿俏麗參加者,但裝飾性十分好。

例如第十六窟中一個彈古箏和一個彈箜篌的飛天,畫得很完美,飛天皆頭束發髻,彎眉大眼,直鼻小唇,臉形豐圓,耳垂環繞,半裸上體,胸飾瓔珞,臂飾鐲釧,腰係長裙,赤腳外露,雙手嫻熟悉地彈撥琴弦,姿態優雅。

第十六窟最大的特點是飛舞的巾帶是身體長的3倍,飛舞的巾帶中間有飄旋的花朵,飛舞的巾帶下麵有彩雲流轉,飛天好似逆風翱翔在彩雲上,整個畫麵對稱均等,裝飾性很強。

第三二七窟中的飛天一手捧花盤,一手彈鳳首箜篌,逆風飛翔,衣裙飄曳,長帶飛舞,飛天身上,鮮花紛落,飛天身下,彩雲飛旋,雖無唐代飛天的氣勢,但其飛行動態也很生動,可以說是宋代飛天的代表作品。

莫高窟西夏時期的飛天,一部分沿襲宋代的風格,一部分具有西夏獨特的風格,最大的特點是把西夏黨項族人物風貌和民俗特點融入了飛天的形象,臉形長圓,兩腮外鼓,深目尖鼻,身體健壯,身穿皮衣,多飾珠珠,世俗性很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九十七窟中的童子飛天,該窟西壁佛龕內側,各畫一身童子散花飛天,形象、姿態、衣服相同,頭頂禿發,兩側梳小辮,圓臉細眉,眼角上翹,厚唇鼓腮,赤膊光腿,肌肉豐滿,體格健壯。臂飾珠鐲寶釧,腰係獸皮肚圍,腳空短筒皮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