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畫廊——敦煌莫高窟3(2 / 2)

童子飛天一手持蓮花,一手持花盤,一腿彎曲,一腿上揚,由上而下飛行。背上彩帶飛舞,飛動氣勢不強。這兩個飛天已無早期神天佛國樂神和歌神的神態,也無唐代飛天婀娜多姿的風韻。

如果抹去童子飛天臂上的巾帶,腳下的彩雲完全是一位黨項族打扮的男童,從人物形象、發式、衣飾上看,都表現出了西夏黨族的特點和生活風格。

元代時期,廣泛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漢密,藏傳密宗藝術中無飛天,漢傳密宗藝術中存留的飛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畫在第三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角的四身飛天,北壁《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身飛天造型較為完美。

敦煌飛天,經曆了千餘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恒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

敦煌莫高窟壁畫堪稱世界一絕,那麼究竟是誰繪成了這些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呢?人們一直期待從莫高窟北區找到關於壁畫作者的千古謎底。甚至肯定地認為,莫高窟北區的很多洞窟是敦煌畫師的住所。

但是來自北區洞窟的發現表明,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製佛經的地方,這使得關於壁畫作者的千古之謎更加撲朔迷離。

根據對敦煌壁畫題記和敦煌文獻的研究,大約隻有10世紀左右的壁畫畫工有零星資料,而在4世紀至9世紀的壁畫中,找不到關於作者的任何資料。

浩繁的敦煌文獻和大量壁畫題記中,有關壁畫作者的題記和文獻記載,總共隻有40多條,有名有姓的壁畫作者僅有平咄子等12人。

在開鑿於元代的第三窟南北兩壁,畫著極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這兩幅千手千眼觀音像以線寫形,以色顯容,用遒勁有力的線條勾勒人物輪廓,輪廓內再淡施暈染,有些不施色彩卻見肌膚,被公認為是敦煌壁畫的極品。

千手千眼觀音像壁畫的落款為“甘州史小玉筆”,專家認為史小玉應該是甘肅張掖人,但史小玉很可能是藝名而非真名,至於其生平已經無從考證。

自元朝以後,千裏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旁注]

黨項 原來居住在四川鬆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近八百年前,首領李元昊在我國西北大地建立了一個與北宋、大遼鼎立的王國,那就是“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因其位於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曆史上稱之為“西夏”。

馬可·波羅 13世紀來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在我國遊曆了17年,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密宗 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8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我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鐵木真 (1162年~1227年),即聞名於世的“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奠基者。最大功績就是統一蒙古,為蒙古民族的生存與進一步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元朝建立後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

觀音 即我國民間常說的觀音菩薩,有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是四大菩薩之一。他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閱讀鏈接]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

1405年,明王朝在敦煌設沙州衛。後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麵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占領。

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於是廢棄了瓜、沙兩州。此後200餘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裏,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