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寶庫——龍門石窟1
龍門石窟是我國著名四大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的伊河兩岸。
經過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1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我國各大石窟之首。
大禹劈開神奇龍門
龍門又稱闕塞、伊闕,地處古都洛陽以南的伊河兩岸。河西為龍門山,又稱天竺山;河東因產香葛,故稱香山。於是呈現出蒼翠突兀的兩座岫丘,伊河之水從中由南向北穿流而過,這正是宋代蘇過所描繪的“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闕奇觀。
伊河是從西南方向奔瀉過來,沿河上溯,兩旁遠遠的有熊耳山和外方山逶迤夾峙,至伊川縣西南邊界處,兩座山漸漸靠近,分別突起兩個山峰,叫做九皋山和海峰山。隔河相視,猶如一個天然的門闕一般。
傳說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隻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座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
“那麼高,怎麼跳啊?”
“跳不好會摔死的!”
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隻見它從半裏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向龍門衝去,然後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
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大紅鯉魚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道:“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至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
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
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由於那時龍門東西兩山是連在一起的,山的西南邊,由於數山夾峙,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湖泊。伊水滔滔不絕,那湖泊也不斷加大,侵蝕了沿岸的良田和村莊,人們隻好背井離鄉,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難。
後來,大禹治水來到了這裏。他采用的是疏導川河的辦法。他登上高高的海峰上仔細地觀察了地形,就扛著大斧來到龍門山,一斧子把山劈開了一道溝槽,兩山夾溝,恰如牆上開了門洞,讓滾滾洪水穿門而過,流入黃河。
於是,湖水消退了,隻留下中間那條長年流沿的伊河,留下了河兩岸平坦肥沃的良田。
為了紀念大禹,人們在當年避難的海峰上建了一座海瀆廟,四時供奉禹爺,香火不斷。
不知什麼時候,佛祖領著他的菩薩、天王、力士諸弟子出行到龍門口,望著禹泄洪的工程那麼絕妙合理,而且造成了那麼宜人的景色,就喜歡得不想走了,立在那裏久久地欣賞。
無數起伏的河波把他們的神光四散反射開去,就在兩岸的岩壁上印化下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影子。
影子散落周邊,就形成了石窟塑像,表情有的慈善,有的英武,有的凶猛,有的還擠眉弄眼不那麼莊重,傳說這就是龍門最早的石像。
龍門西山有一個“禹王池”。方正的石砌淺池裏,溫泉噴湧,熱氣飄蕩,水草擺動,細蝦閑遊,更矗立一嫩綠色稀奇石柱,那幽靜秀色幾非人間所有。出水處,為一石雕蛤蟆嘴,將清泉拋珠傾玉般撒下,又構成飛瀑妙影。
相傳大禹劈開龍門後,這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大禹放心地向東去治水了。
不久之後,來了個蛤蟆精,見伊闕一帶風景秀麗,水清地肥,又有不少石層斷裂後自然形成的溝溝洞洞,便於居住,就霸占住闕口,胡作非為起來。
蛤蟆精能一口將伊河吸幹,讓兩岸沃田成年澆不上一口水,田地幹裂,禾苗枯死。蛤蟆精能一口吐出波濤洶湧的洪水,淹田毀屋,讓河兩岸百姓流離失所,不得安生。
後來,大禹巡視水情回到龍門,聽百姓們訴說了災情,十分氣憤,就帶著開山溝通用的石鑿來尋找蛤蟆精,為民除害。
蛤蟆精看到大禹氣衝衝趕來,知道不妙,但仍然壯起膽子鼓起肚皮嚷嚷:
此處風光好,就該由我保;
禹王快走開,免得惹禍災!
大禹輕笑一聲,冷眉斥罵蛤蟆精禍害百姓,死到臨頭。蛤蟆精一看恐嚇不行,就張開血盆大口,“呱”的一聲,吐出一股夾著腥臭味的黑風,直吹得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雨驟降,伊河暴漲。
那伊河水掀起數丈高的大浪直向大禹撲來,大禹早有提防,縱身一跳,躍上山岡。
蛤蟆精見大浪砸不住大禹,就把身子脹得比牛還大,雙腿一彈,跳起來吞吃大禹。
好個大禹,不慌不忙,待蛤蟆精將到麵前時,一鑿打去,正打在蛤蟆背上。試想,大禹整年開山挖溝,練得何等神力,直砸得蛤蟆精“呱哇”一聲,斷了脊梁骨,跌落在山腳。
頓時,風也停了,雨也住了,水也消了。蛤蟆精掙紮幾下,想爬進伊河溜走逃命。
大禹哈哈一笑,朗聲唱道:
蛤蟆精,蛤蟆精,
石鑿底下吐清泉,
澆灌良田添勝景。
唱罷,將石鑿向山岡下投去,聽聽“撲”的一聲,戳穿了蛤蟆精的脊背,將它釘在了山石上。
從此,石鑿下清泉噴湧,流沿不息,澆灌著伊河兩岸的沃田。老輩人觀察,不管天多陰多旱,那清泉總是臉盆粗的一股跌出蛤蟆嘴,不見多,不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