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寶庫——龍門石窟1(2 / 3)

[旁注]

天王 即佛教四天王,原指古印度神話中的戰將,後被佛教宣傳為四個重要的護法神,各守護東、南、西、北4個方向,以護持佛法。天王一般為身穿甲胄,麵容威嚴,手持武器,足踏夜叉。以後在我國的寺廟中,四天王手中分別持劍、琵琶、傘、蛇等物,象征風、調、雨、順。

龍 我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傳說蛟龍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我國神話中是海底的龍王,在我國民間是祥瑞的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的化身。

大禹 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因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閱讀鏈接]

隋煬帝定都洛陽後,因皇宮大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而取名“龍門”,“龍門”之名即沿用至今。

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琢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000米。“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鬆柏蒼翠,寺院林立,至唐代有10寺最為有名。

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

我國古代曆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

北魏首開龍門石窟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孝明帝時期的35年間,是龍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龍門的西山上,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1/3。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藥方洞等10多個大中型洞窟。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493年,這一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那一年。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3個字,至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煉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麵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麵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有的龕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琢有佛傳故事。

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7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9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所遺留下的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20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琢時間、人物、目的等。

龍門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

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而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書法愛好者,甚至從海外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古陽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

賓陽三洞的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它開工於500年,曆時20多年,用工達80多萬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3窟洞窟,包括賓陽中洞、南洞、北洞等僅完成了賓陽中洞這一窟,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麵,穹隆頂,中央雕琢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8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

賓陽中洞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兒子。他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6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

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麵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琢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

而又因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係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

釋迦牟尼所有侍立兩弟子、兩菩薩。兩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組,都是一佛、兩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賓陽中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4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

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畫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