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寶庫——龍門石窟1(3 / 3)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麵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

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琢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在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藥方洞、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藥方洞,藥方洞因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藥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至唐初還仍有雕琢。

洞中5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

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再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藥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其中有95副藥方在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我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汙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兩弟子兩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

兩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0.02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龍門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們所奉獻的,每尊佛像上都記載著敬奉者的祈願經過。從這些造像銘中可以看出,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數造像的興廢變遷與當時的政治形式相適應,是為一定階級的政治服務的。

龍門石窟反映了北魏時期我國曆史上一些政變和戰亂,也說明了洛陽興衰的曆史,從宗教這個社會的生活的側麵,能使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一些重大的政治風雲的動向。

古陽洞和賓陽洞,都是奉皇帝之意旨開鑿的。古陽洞是支持孝文帝遷都洛陽和漢化改革的一批王宮貴族和高級官吏開鑿的。

其中有孝文帝的堂兄弟比丘慧成、孝文帝的兄弟北海王元詳及其母高氏、齊郡王元佑、安定王元燮、廣川王賀蘭汗妃侯氏、司空公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元洪略、輔國將軍楊大眼等造的像,另外還有眾多的中小型佛龕為北魏的中下層官吏所雕造。

賓陽中洞和南洞是宣武帝傾盡宮遷財力給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做“功德”而營造的一個偉大艱巨的工程。

賓陽北洞是劉騰為宣武帝開鑿的,以上工程原為中尹、宦官劉騰等主持,宣武帝死後,他與領軍元叉發動宮廷政變,執掌國權,幽禁代孝明帝執政的胡太後。

後因胡太後再次返政,致使賓陽南北兩洞工程半途而廢。石窟寺是太尉公司空公皇甫度所開鑿。

這些充分說明北魏貴族社會迷信佛教的社會風氣。北魏末期龍門造像呈現衰落,唐字洞和趙客師洞以及蓮花洞兩壁上部都有未完成的工程痕跡,這可能與北魏末年爾朱榮之亂,社會動蕩有關。

北魏遷都洛陽初期,龍門古陽洞的供養人像還有少數身穿褲褶式胡服的,太和改製以後,胡服在龍門便銷聲匿跡,為中原的褒衣博帶式服裝所代替。北魏詔改元姓後,宗室遂廢拓跋舊姓而姓元,古陽洞題記所載與史書吻合。

北魏王朝在洛陽龍門開窟造像活動的終結是以賓陽中洞的停工為標誌的。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龍門石窟的開鑿趨於衰落,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至唐王朝建立。

[旁注]

袈裟 乃聖賢的標誌,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製作時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後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

司空 我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太上老君 我國道教對老子的神化稱呼。多種道教經典對老子有各種神化說法,大致說老子以“道”為身,無形無名,生於天地之先,住於太清仙境,長存不滅,常分身化形降生人間,為曆代帝王之師,伏羲時為鬱華子,神農時為大成子,祝融時為廣成子。

孫思邈 (581年~682年),唐朝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我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勳,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

[閱讀鏈接]

龍門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已經曆了1500多年的滄桑,它見證了我國曆朝曆代的演變,見證了我國佛教文化的發展。

龍門石窟斷斷續續開鑿了400多年,經過了400多年的苦心營造,不同時期的能工巧匠在龍門石窟創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被世界稱為我國石刻藝術博物館。

1961年龍門石窟成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