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寶庫——龍門石窟2
唐代再創龍門石窟盛況
唐代從開國至盛唐的100餘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曆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至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轉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2/3。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代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位於龍門西山北端的潛溪寺,這時正是我國佛教“淨土宗”建立的時期。
唐代開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於佛教藝術,但它跟政治緊密相連。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還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寶座的蹤跡。
萬佛洞完工於680年11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太子諸王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宮廷大監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等為首的一批禦用僧尼,奉命集體為唐高宗及武則天發願雕造的。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兩力士、兩獅子,後室造一佛兩弟子兩菩薩兩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萬佛洞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
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
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並完工於680年。
萬佛洞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麵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琢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
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琢了4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
萬佛洞主佛背後還有52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52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萬佛洞洞內的15000尊小佛像,每尊隻有0.04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6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萬佛洞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
敬善寺是太宗紀國妃韋氏所開,極南洞是唐宰相姚元之為亡母劉氏開鑿,高平郡王洞是高平郡王武重規開鑿的,後因武則天被推翻,武重規遭貶而半途終止。
在武則天當皇後期間,特別迷信彌勒。為此,她在龍門廣造彌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佛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 “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
奉先寺的9尊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簷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琢高踞於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
龍門石窟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於龍門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個南北寬近40米的露天大龕,這裏共有9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
位於中間的盧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多,僅耳朵就有1.9米,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製定。為此,武則天捐出“脂粉錢二萬貫”,而當地更是傳說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
武則天要想改變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僅要在社會力量上打擊李氏勢力,像她稱帝後大誅李氏封王一樣。還要在形象上樹立自己至高無上、君權天授的神秘色彩。
在這後一點上,利用和道教旗鼓相當的佛教是最適宜的。因此,武則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連在一起,甚至混為一體。
有說是她撒著嬌,讓唐高宗開鑿這尊大佛時依自己形象為模特的;有說是她慷慨捐助了20000貫脂粉錢,大佛左側束腰部位碑刻記有捐錢事,工匠們受感動後主動依她為模特的。總之,這尊佛和其他佛像確實不同,的確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樣。
盧舍那佛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麵容豐腴飽滿,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梁,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她莊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露出祥和的笑意。
大佛雙耳長而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容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傳說,668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還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了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
盧舍那譯意為“光明普照”,武則天後來造字給自己取名“曌”,意為:“日明當空”。這相同的含義不會是巧合。
武後稱帝前夕,授意翻譯注解並大力推廣了佛教《大雲經》,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則天就是彌勒菩薩轉世,要成為女王,天下之人都將崇拜歸順。這實質上是繼盧舍那之後,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則天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龍門的東山石窟中,比較典型的有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看經寺、四雁洞、二蓮花洞等。
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東山腳下的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裏叫做擂鼓台。相鄰擂鼓台的3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洞頂做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兩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25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
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裏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