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擂鼓台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麵,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3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20世紀初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
洞內3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麵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看經寺也為武則天時期所雕琢,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米,寬11.2米,高8.3米,平頂,方形平麵,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琢出高均1.8米的傳法羅漢,其中正壁11身,兩壁9尊,為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曆代法寶記》刊刻的。
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四雁洞是一個盛唐時期的中型洞窟。該洞窟的窟頂是一個蓮花藻井,蓮花藻井的四周有4個飛天的“四飛雁”環繞,奇特的是這4隻飛雁的腿都十分細長,和鶴腿相似,四雁洞之名即來源於此。
佛經中曾以500隻雁來雙喻五百羅漢的故事,這裏雕琢四雁可能是用寓意的手法,以雁來比喻羅漢,這在龍門石窟中也僅此一處。
二蓮花洞在四雁洞南麵,是一組雙窟,模式相同,所以稱為二蓮花洞,約鑿於武周至唐玄宗時期。兩洞的造像雕飾與布局都是一樣的,窟內頂部的藻井都覆蓮圖案,中間主佛為阿彌陀佛,手施降魔印。
洞窟的規模介於大、中型洞窟之間。從雕像的手法看較為成熟,也頗具唐風,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龍門石窟在唐代的造像與北魏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唐代的造像題材中彌勒佛的造像數量僅次於阿彌陀佛,釋迦卻顯著減少,菩薩中以大勢至、觀世音為最多。
在藝術上,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
他們在借鑒外來雕琢的同時,還吸取了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手法。
龍門唐代彌勒造像頗多,而且多作為主尊供奉,這與當時武則天長期居住洛陽以及她唆使白馬寺僧懷義等偽造《大雲經》,詭稱其為彌勒下界,做世間的主宰者的宗教懺言有關,應是武則天改唐為周而做輿論準備的產物。
唐中宗複位,改周複唐後,彌勒像的雕造不但驟然減少,而且摩崖三佛的彌勒像也中途輟工停止營造。安史之亂後龍門造像才又一次沉寂下去,這與此次戰亂影響有關。
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潮結束於705年前後,這一年武則天退位,同年去世,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也就日見絕跡了。而龍門石窟的輝煌曆史,也伴隨著彌勒神靈的消失,從絢爛的頂峰跌落了下來。
[旁注]
淨土宗 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
盧舍那大佛 佛教中即報身佛,是表示征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釋迦牟尼佛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
開光 宗教儀式,又分為群開光和單獨開光。開光就像給物品點上燭光,自己做善事、修功德就會讓燭光更亮,在冥冥中引到靈性和仙氣。功德高的人就像給寶物點上更大的蠟燭讓燭光更亮幫助你更優先、更快的引來靈性和仙氣。
武則天 (624年~705年),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製,後自立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後唐中宗恢複唐朝,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李唐皇後的身份入葬乾陵。
彌勒佛 佛教傳說,彌勒佛將繼釋迦牟尼佛為未來佛。其龐大思想體係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我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南北朝,彌勒佛像做菩薩型,交腳或立像。宋元又出現模仿自稱是彌勒轉世的明州奉化布袋和尚彌勒佛像。
羅漢 阿羅漢的簡稱,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佛教傳說中18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至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我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閱讀鏈接]
武則天臨朝執政時期,龍門開窟造像之多居曆代之首,這顯然與她長期居住洛陽崇奉、利用佛教有關。
武則天與佛教結緣綿長,她利用佛教神權為自己開拓了一條通向皇權的道路,這個曆史過程在龍門是有跡可尋的。
顯慶以後,高宗多病,武則天內輔國政,權勢與高宗相等,當時稱為“二聖”,即皇帝、皇後並列。賓陽北洞將作監承牛懿德奉為“皇帝、皇後敬造阿彌陀佛一龕”即為曆史見證。
690年9月9日,武則天正式登基,成為“聖神皇帝”,改唐為周,建立大周政權,改元天授。龍門東山擂鼓台有三則造像記反映了這一政治曆史事件。
姚崇孝母龍門造石窟
不信佛的兒女,為信佛的父母搞佛事活動,並不是一件特別少見的現象。曾3次任唐朝宰相的姚崇就不信佛,但為了表示孝心,卻為他死去的母親,開鑿了一個不小的極南洞。
極南洞位於龍門西山最南端高處的崖壁上。該窟三壁壇基,正麵均間隔為4個格,每格內分別雕琢出一伎樂人或舞蹈者,神形殊別,活靈活現,但不乏專心娛佛之態。
正壁中央相對的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樂伎分別持箜篌和琵琶;北壁四樂伎分別持銅鈸、篳籬、琵琶、團扇;南壁四樂伎分別執束腰鼓、笙、篳籬、團扇。
抬頭向上看,窟頂雕有蓮花藻井,周圍環飛天人。天人均高束發髻,裸露上體,下束長裙,翩翩飛舞,全窟儼然是一派彌勒淨土美好世界之場景。
極南洞開鑿年代當在706年至711年間,該窟呈方形,前後室結構。窟高約4米餘。窟室環三壁起有高壇,約高0.6米。9尊造像皆雕於壇上。西壁主尊為結跏趺坐的彌勒佛,端坐於束腰方形台座上,頭飾渦紋肉髻,無頭光、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