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寶庫——龍門石窟2(3 / 3)

佛麵龐長圓,鼻直嘴小,雙目呈俯視狀,兩耳長垂至肩,身著通肩式袈裟,通體像高3.10米;兩側延及南北壁依次侍立者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及天龍八部之一的人麵獸身像。

天龍八部又稱龍神八部,為佛教護法的8個部族,據《舍利弗問經》記載,即有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迦等。這些諸天的鬼神均受佛的教化,以護持佛法、保護眾生為天職。

龍門的這類形象眾多,表現也各異。

窟門外兩側,雕有二金剛力士像。造型生動有力,極富藝術誇張性,曆來受到重視,被譽為龍門石窟唐代力士的代表。北側力士頭已殘毀。二力士均裸露上身,下束裙褲,雖各殘失一臂,但從身軀整體看,仍能透視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力度。

這二力士呈對稱態勢,一臂上舉,力托須彌山,脖頸呈棱狀,胸肌暴突,腹前肚臍部位呈梅花瓣狀,這就是所謂拳術運氣法的丹田氣。

通過此形象可以看出,古代的藝術匠師們在創作雕琢的過程中,把肌肉的張與弛,處理得極為恰當。

如聳起的三角肌和凸棱肌是堅硬的,而彎下的腹外斜肌,卻顯出鬆動;抬起的臂膀和緊繃的胸部,雖沒有過細地雕琢出暴露的青筋,然而卻給人一種血的奔流和血管在膨脹的感覺。

在這裏,古代的藝術家們似乎重在刻畫表現一種“神”的力量,從而使作為鎮守佛門的武部神更具一種威懾感,造成令人驚恐的環境氛圍。

從極南洞的形製與造像規模來看,非一般臣民力量所為,應為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官宦品級之家所鑿。該洞前室南壁殘留的一處造像碑,為進一步考釋該窟的功德主和造像年代,提供了可靠而又難得的史料依據。

此碑高1.64米,寬0.7米。因曆經千年風蝕,碑體殘損大部,致使字跡模糊不清。今所能辨識出的殘文:

口口大夫,□□二州都督,長沙縣公姚意之妻,……□尚書,同鸞台風閣三晶,上柱國、梁縣□,同沐榮慶,子子孫孫常保安樂。

據《新唐書·百官誌》記載:“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光宅元年正是武則天以皇後的名義臨朝稱製之時。

在此期間,武氏為正式登位所采取的重大舉措有:廢唐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立第四子唐睿宗為皇帝;改東都洛陽為神都;改唐百官名:門下省改稱鸞台,中書省改稱鳳閣,宰相稱同鸞台鳳閣三品。

更改官名,是武則天登基做皇帝的一個步驟。從《則天本紀》中看,此時期姚姓任同鸞台鳳閣三品的隻有一人,即姚崇。

又據《新唐書》卷中《姚崇傳》記載:姚崇的父親姚意或姚懿,曾為嶲州、幽州二州的都督,封為長沙縣公。而姚崇在唐中宗時的官職是“春官尚書、同鸞台鳳閣三品、上柱國、梁縣侯”。

這與碑銘中所稱姚意和姚崇的官職、品級頗相吻合。因而可知,極南洞是唐代著名宰相姚崇為追悼亡母劉氏所開鑿的功德窟。開鑿時間當在705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人。他年少時風流倜儻,崇尚氣節;長大非常好學,下筆成章。初任濮州司倉,夏官郎中。當時契丹騷擾河北,兵檄叢集,姚崇上奏舉措非常英明,武後很看重他,即拜為侍郎。垂拱之後,又進同鳳閣鸞台三品。

唐玄宗時,姚崇再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為梁國公。開元中引薦宋璟接替自己,史有“姚宋”之稱。720年授太子少保,以有病推辭,次年去世,贈揚州大都督,諡曰“文獻”。729年,追贈太子少保。

從上述可知,姚崇曾曆任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三朝大宰相,是促成開元盛世的著名人物,他與宋璟等人一起佐助唐玄宗,從而開創唐代的全盛期。被《舊唐書》形容為,“開元之治”是“貞觀之風,一朝複振”。

姚崇素以不信佛而著稱,但他所侍奉的三代君主卻都是崇佛的。武氏不但與佛有緣、與經有緣,而且也與僧有緣,可以說武氏是利用佛教神權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而睿宗李旦,在他第二次做皇帝的第一年裏,就“度僧、道三萬人”;而他本人也從法藏和尚“受菩薩戒”,還曾撰寫過諸如《大寶積經序》等吹捧佛教的文章。

玄宗不僅受“灌頂法”,做“佛弟子”,而且還“禦注”佛經,宣講教義。

712年,玄宗敕令,用他的寢殿材料,修建安國寺的彌勒佛殿。

714年,印僧善無畏來華,玄宗請他住內道場,並尊之為“教主”。

由此可見姚崇本身雖不媚佛,但他所生活的時代卻被釋典經律所包圍,在不自覺中也受到佛的洗染。特別是佛教教義中所宣揚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造功德窟“多造多福”等,對姚崇均有影響。

姚崇在龍門山為母開窟造像,除了上述社會時尚外,還是一種盡忠盡孝之舉。因為姚母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早在姚崇為官之初,661年至663年,就曾在今伊川縣境內選址建築了私宅。

其間,其母劉氏時常往來於洛京城中,每途必經龍門,且必拜佛禮祭,往往感悟佛法的無量,即發願開窟造像,以保家業隆盛,子孫興旺,祈福折災。

作為孝子的姚崇,正是順應了母親的意願,特在龍門山擇址,開鑿了形製完備、規模較大的中型窟“極南洞”。

[旁注]

須彌山 梵語音譯,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係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太子少保 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東宮官職均負責教習太子,太師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護其安全;而少師、少傅、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至後來已是名存職異,隻是一個榮譽稱號。

和尚 佛教用語,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做是男眾專用的名詞。

結跏趺坐 也稱金剛跏趺坐,略稱金剛坐。又以為佛禪定時常用之坐勢,故也名禪定坐。再以加兩趺而坐,也謂為全跏。如來佛多為此坐,又稱為如來坐。結跏趺坐,普通有兩種:一為吉祥坐,一為降魔坐,坐法各不同。

[閱讀鏈接]

姚崇,史稱賢臣,政治上剛正不阿,思想上有唯物主義傾向。

在他所侍奉的三代君主統治時期,佛教雲霧彌漫,但他堅持對佛教持否定態度。曾多次規勸唐玄宗,要以中宗時“傾國造寺”、“富戶強丁,皆經營避役,遠近充滿”的情況為鑒戒,不要過分崇信佛教。

他臨終前,特別叮囑他的兒子們,不要在他死後搞佛事,遺言:“吾亡後,必不得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須順俗情……”並特別強調:“不得輒用餘財,為無益事!也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虛談!”顯示出一種獨有的藐視宗教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