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偉窟——雲岡石窟1(1 / 3)

第一偉窟——雲岡石窟1

雲岡石窟原名武州山或武州塞石窟,又有靈嚴寺之稱,開鑿於大同市武州山南麓,因日益激烈的佛道之爭衍生而來,取大佛與“天地同久”之意,自落成之日起便一直都是佛教聖地,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大同地處晉、冀、蒙交界,介於內外長城之間,自古以來便屬於邊塞用武之地。雲岡石窟建於大同,從它開鑿之日起便與這座城市的命運緊緊相連,息息相關,雲岡石窟因有大同而燦爛,大同也因為有雲岡石窟而更加輝煌。

北魏的滅佛和複佛運動

大同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豐鎮、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區相連,東與河北省陽原、淶源、蔚縣相接。

大同境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備。土石山區、丘陵區占總麵積的近80%。西北部山脈屬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主要有雙山、二郎山、雲門山、采涼山等。東南部山脈屬太行山脈,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

桑幹河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市,形成了周圍高、中間低、兩山夾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幹河外,境內主要河流還有屬海河水係的禦河、南洋河、壺流河、唐河和屬黃河水係的蒼頭河。

我國早期的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

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以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

拓跋部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於雲中,即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即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

338年,拓跋部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即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

386年,鮮卑拓跋珪恢複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即三國魏國之後的魏,又稱拓跋魏,即拓跋氏所建的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並改姓為“元”後,也稱元魏。

398年,北魏遷都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拓跋珪稱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鼓勵農業生產,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變為封建地主。

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拓跋珪死後,其子明元帝拓跋嗣、孫太武帝拓跋燾承其前業,任用漢族大地主擔任官職,形成了拓跋貴族與漢族世家豪族的聯合封建政權,國勢大盛。

拓跋嗣死後,16歲的拓跋燾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勝多,頂住了當時北方大漠政權柔然的瘋狂入侵,並開始主動反擊柔然,先後13次出兵柔然,征服漠北。

柔然臣服北魏,為北魏日後統一北方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外,在對柔然的作戰中,俘獲的牛、羊、駱駝等牲畜也為北魏緩解了後來的饑荒。

427年,北魏用30000名騎兵攻破了堅不可摧的統萬城,從此北魏統一北方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隨後於431年滅夏,平山胡,西逐吐穀渾,又於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麵複歸於統一,南北朝對峙局麵正式形成。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統治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曆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誌武功的太武帝就在438年下詔,凡是50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

太武帝還聽信宰相崔浩的勸諫,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崔浩出身於著名世族,博覽經史,善於陰陽五行及術數之學,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經常參與軍政機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結識寇謙之後,信奉道教,受其法術。

寇謙之早年就熱衷仙道,修持漢末張陵、張衡、張魯創立傳承的五鬥米道,隨方士入華山、嵩山學道修煉,自詡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師之位及《雲中音誦新科之誡》。

438年,寇謙之從嵩山入平城,結交崔浩,常通宵達旦聽崔浩談論古代治亂史,為之驚歎不已。後來,寇謙之把儒家學說和佛教經律論及齋戒祭祀儀式吸收到道教中來,重新改造五鬥米道,希望能讓北魏帝王容易接納。

寇謙之獻上道書,但當時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於是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並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他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甚至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僧人,並限期交出私匿的僧人,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445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即今陝西省黃陵起義,有眾10餘萬人。447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和尚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

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僧人,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他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采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僧人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也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幸免於難,史稱太武法難。

太武帝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因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

誰知道太武帝晚年得了一場重病,信仰佛教的大臣們紛紛上奏說這是滅佛的報應,請求複興佛教。

太武帝的病經過禦醫們的竭力治療也不見好轉,於是太武帝也覺得這是佛祖的懲罰,所以他在臨終前囑咐孫子拓跋濬:“佛教複生,供奉高僧。以後下詔天下,全麵複興佛教,錄用高僧。”

7年之後,拓跋濬即位為第四代皇帝,即文成帝。他一反太武之所為,即位以後不久就昭告天下,立即“複法”,行動又很迅猛,一時“天下成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仍還修矣。”

文成帝的複佛,給佛教又一次興盛的機會。他們針對滅佛時寺廟、佛像被毀的教訓,要創出一番“與天地而同久”的佛教永業,於是鑿山為窟的永世基業產生了。

雲岡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當時著名的曇曜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的勞動人民和雕琢家動工開鑿的。

[旁注]

鮮卑族 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十六國時期鮮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權。特別是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統治達140餘年。

淝水之戰 發生於383年,當時我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即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80000軍力大勝80餘萬前秦軍。

柔然 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我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古代民族之一。當時,正是曆史上處於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

沙門 有稱娑門、桑門,意為勤息、息心、淨誌,原不論外道佛徒,總為出家者之都名。也即指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沙門中最有影響的派別是佛教、生活派、順世派、不可知論派等。

五鬥米教 又稱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說,五鬥米教是張道陵於126年至144年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一說,五鬥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之前創立於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