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偉窟——雲岡石窟1(2 / 3)

北魏道武帝 (371年~409年),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385年,15歲在盛樂即位為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在位24年。

[閱讀鏈接]

雲岡石窟之所以能超越河西、西域早期那種小型坐禪窟的格局,創建出如此大型的、輝煌的、氣勢磅礴的大供佛窟,既有石室遺風,又有萬世長存之意。

至於雲岡石窟中那種大氣派、大窟、大佛,以及粗獷、豪放、頂天立地、不可一世等風格,正是鮮卑人豪氣萬丈、擴地千裏的氣勢表現。

曇曜奉命開鑿第一期窟洞

雲岡峪自古是通往內蒙古陰山腹地的古道,秦漢時代的武州塞,大約就在雲岡石窟西側或南麵附近,可惜早已消失在殘石碎瓦之中。

武州山,北魏早期被奉為神山。後來,逐漸成為北魏皇帝祈雨、開窟、禮佛的“鹿苑”勝地。

雲岡石窟開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前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浩大的藝術工程。

雲岡石窟,北魏稱武州山石窟寺或靈岩寺。關於石窟的開鑿,《魏書·釋老誌》記述的很簡略:

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70尺,次60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文獻中所說的五所佛窟,即雲岡第十六窟至二十窟,稱之為“曇曜五窟”。

相傳,曇曜是鮮卑有名的高僧,很有學問,太武帝發動滅佛運動時,下令拆除寺廟,殺和尚,驅尼姑,曇曜法師聞風而逃,隱居深山,不與世人來往。

文成帝“複佛運動”後不久,隱居在深山的曇曜法師知道了這件事情,帶領眾徒弟下山,跋山涉水,來到平城。到了平城,他幾次想要求見文成帝都沒有實現。因為文成帝不知道他的底細,需要派人查訪。

曇曜法師為了見文成帝,每天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來一個好辦法。他帶領徒弟們每天在宮門前修行養道,講經說法,因為皇帝有詔書,宮廷守衛誰也不敢驅逐和尚。

有一天,文成帝率領文武大臣到郊外打獵,當隊伍走到宮門口的時候,曇曜法師攔路文成帝的馬頭便拜。

這是一件非常無禮的事情,文成帝為此十分惱火,可是看曇曜法師是個和尚,而且氣度不凡,便讓士兵上前詢問攔路下拜是何道理。

曇曜法師便乘此機會把自己願意到文成帝手下為僧,立誌為文成帝全麵複興佛教出力的想法說了一遍。

文成帝看見他談吐不凡,甚有遠見,因此有心留用,可是一時之間又不清楚他的底細,不由得琢磨不定。

曇曜法師看見文成帝低頭不語,以為他不願收留,憤而準備離去。

正巧這個時候文成帝的馬咬住了曇曜法師的袈裟,這一幕被文成帝看見了。文成帝以為這是天意,是吉兆,趕緊下馬親自挽留,命曇曜法師承擔刊印經書、重修寺廟、錄用僧人的重任。

曇曜法師得到皇帝的信任以後,為了展現他的才華,奏請文成帝在雲岡開鑿洞窟,雕琢佛像,以壯佛威。

文成帝準奏,給了曇曜法師數萬名能工巧匠和無數錢財,於是規模浩大的工程開工了。曇曜法師親自指揮,設計圖紙,在僧人們心中的威望很高。

曇曜法師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並贏得皇帝的歡心,因此仿照北魏王朝5個皇帝的形象雕琢了5窟洞窟的主佛。施工中,他逐個查看佛像的藝術造型,經常席地而坐,教徒雕琢,要求工匠一斧不多鑿,一斧不少鑿,斧斧見功夫。

不僅如此,曇曜法師還到處遊說,募集錢財。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雲岡第一期5窟洞窟終於成功了,但是曇曜法師卻因為操勞過度而合上了雙眼。

為了紀念曇曜法師,人們就把這5個窟叫做“曇曜五窟”,編為雲岡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這曇曜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製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模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十六窟為曇曜五窟最東端的一窟,按位置及造像應為曇曜五窟之第一窟。窟平麵為橢圓形,頂為穹窿形,窟內主像為立於蓮花座上的大立像,像高13.5米。

第十六窟造像發式為肉髻和波狀發紋,這是雲岡石窟中特有的發式。迎麵一尊立像,招你仰望。

此像高大雄偉、造型英俊,神情威嚴、身著厚重的氈披,胸前佩結帶,大裙齊胸,右手上舉胸前,左手下垂,拇指與中指相捏,呈說法手印。從造像上可看出一種遊牧民族風格,且有一派英武氣概。

第十七窟窟形平麵屬橢圓形,穹隆頂。主像為雲岡最大的交腳坐像,高15米。

走進這低於地平麵約一米的第十七窟時,仰麵向上,這尊主像魁奇偉岸,有唯我獨尊的氣勢。頭上戴花冠,胸前配獸飾,臂著珠釧,腿做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人們稱之為“交腳彌勒菩薩”。

第十七窟東西兩壁各有一大佛像,東為坐像,西為立像,也非常魁梧,但風格與主像不同。由於有這3尊像,也有稱之為“三世佛”,主尊定為未來世之彌勒。

第十七窟明窗東側有“太和十三年”題記,為明確洞窟開鑿的時間提供了可靠的記錄依據。以此對應第十七窟的造像,佛像加冠,意在開創大業已成功,予以表彰加冕。

兼可彌補其“冠履不暇”的奔波勞碌,半蹲式的交腳坐形,可為對其“棲逞外土”不得安居寄托的紀念,同時又似在告訴人們,江山初建,無暇安坐,遇有軍情可隨機起身征戰之感。

第十八窟形也是橢圓形平麵,穹隆頂。洞窟東西最寬處約18.7米,南北最長處約7.7米,是一個非常高大、寬敞的洞窟。

第十八窟主尊佛像是一大立像,高15.5米,造型奇特而優美。佛像昂首挺立,身軀雄壯,氣勢宏偉。緊貼在本尊立佛兩側的服侍是兩尊菩薩,頭戴蓮花紋三珠冠,中刻小坐佛,冠下束發垂肩,眉眼細長清秀,鼻翼俏媚,薄唇含笑,麵相較美。

在菩薩立像的外側,東西兩壁各雕一個服侍佛。服侍立佛頭頂上方均罩華蓋,赤腳踩踏蓮座。東西兩邊的服侍佛和本尊像左右的緊身服侍菩薩與中央主佛相互映襯,既有主題和義理上的昭示,又有造像層次上的過渡,顯得和諧、莊嚴和隆重。

在本尊佛像的雙肩兩側,服侍菩薩頭頂上方,左右各雕有5尊弟子像,合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整個洞窟的布局造型顯得主題突出、層次有序、雕琢精美。從整體看,這一窟是曇曜五窟中最豪華、最講究的一窟。

第十八窟主尊大像威嚴、肅然,具有自信、抱負和傲慢的表情。但右手下垂,左手撫胸,又顯出一種謙遜的矛盾合一的神態。

特別是那身稀有的“千佛袈裟”,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也和思考:那袈裟上附著的無數禪坐小佛,是對主佛的捧奉還是對主佛的壓抑?

據調查,在國內外的泥塑、彩繪、木刻、玉雕、銅鑄、石鑿的各類佛像中,尚未發現有如此規模的千佛,真可謂是雲岡之一景。

但可以從該像的傲慢與謙遜的矛盾神態中,探討太武帝持傲滅佛及晚年懺悔的矛盾中探尋其象征太武之處。

此像十分奇特,佛相和人形都較鮮明,有佛感也有人感。在神態上威嚴與震懾的神情十分強烈,但撫胸與反悔的表情也相當明顯,是一軀交織著矛盾感的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