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偉窟——雲岡石窟1(3 / 3)

尤其那身“千佛架裟”,與大佛像形成鮮明而不協調的對比,這在國內外各種造像中是極為罕見的。以此對那位既有顯赫武功又有滅佛過失的太武皇帝是較為恰當的。

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那就不難看出這“千佛袈裟”披在此尊佛像身上的用意。這是運用“往生”的觀念進行的獨出心裁的設計。

它的意思可能是太武帝當初殺戮佛門弟子,弟子殉道而往生極樂淨土,把千百蒙難而成正果的形象,附在太武帝的衣衫上以資永念,兼示懲罰。而那些小佛像的大小不一,則是為區別遇難者的功德、身份之高低。

從佛像造型來看,左手撫胸,似在捫心自問,表示對滅佛的自省,右手下垂,似如所言“下化眾生心”的四弘誓願形象。取挽救受難眾生,使之“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第十八窟正壁上方的雕琢有諸羅漢浮雕造像,諸羅漢像不少己風化殘缺,就現存的幾尊看,這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這10位弟子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多聞第一的阿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議論第一的迎旅延、持律第一的優婆離、密行第一的羅喉羅。

這些弟子群像頭部均為圓雕,體軀為高浮雕,而下身則完全消失在窟壁之中,弟子像的造型大都傾斜30度左右,10個造像如同斜於洞窟壁麵。

這樣的造型和雕琢,在佛教石窟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尤其是這十大弟子造型生動活潑,個性突出,神情各異。這些生動的造像完全不同於佛教藝術中其他諸佛、菩薩等模式化,而非常富有個性,並有一種異域情調。從這幾尊造像也可標榜太武帝當年征伐之武功。

除此之外,第十八窟的四周還有許多大小不同、樣式各異的佛室,而且室中造像主要是釋迦、多寶對坐像和交腳彌勒佛像,這便可知,這些佛龕與主尊像並非同時完成。

佛龕是後來補刻的,這種補刻一直延續至孝文帝時期,時間相跨有近40年。除了佛室以外,大部分洞窟中間又刻以千佛像,窟頂和洞窟外壁均如此。

第十九窟的窟形是在橢圓平麵之外又擴出兩個側耳洞,而耳洞的地平線又高出主窟約3米,窟內設8米高的坐像。

它的主佛像是曇曜五窟中的第一大像,像高達16.8米,為結跏趺坐像。此像氣勢凝重,端莊嚴肅,是五大像中用心、用力最大的一個。

對於第十九窟的格局,普遍認為是“三世佛”的布置,以主窟大像為現在世的釋迦牟尼佛,而兩耳洞的兩佛則一為過去佛,一為未來世的彌勒佛。

第十九窟主佛像充分顯示著成道者的莊嚴法相和圓滿的福德形狀。右手舒展,五指當胸,左手置膝上,微握如拳狀,掌中置絹索狀物。

文成帝是曇曜造像時的當朝皇帝,同時是個賢德的皇帝,他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複佛,對曇曜又有知遇之恩,他自然成為了曇曜等佛徒要重彩濃筆描繪的對象。

這尊主佛,曇曜寄托了心中最敬重的深情,使這尊佛像端莊穩靜、麵容慈祥,同時作為鮮卑人的形象也有其典型性,那就是:細眉長目,直鼻方口,兩耳垂肩,麵頰豐潤。

《大智度論·七》記載:“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

《嘉樣法華義疏》記載:“做此坐者身端心正也”。

曇曜心目中的文成帝是最為身端心正的,所以為他設了這種最安穩的四平八穩的結跏趺坐,以示至高形象。

這尊佛像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便是左手所持“哈達”狀的物品,這物品是獻給佛的奉加物,是崇佛的一種表示。此處可看做是曇曜對文成帝的一片心意。這在曇曜五窟中也是僅此一例。

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被譽為雲岡的代表作。主像是高13.7米的結跏趺坐像。因洞窟崩塌而使大佛露天,所以被人們稱為露天大佛。

露天大佛造像富麗堂皇,麵容豐滿端莊,但如果從不同的視角去觀賞體味,會從佛的臉上看到慈悲、莊嚴、歡喜、思維、入定、普救、應化、持世、震懾等“三十二相”。

細心的人能發現該佛有兩撇彎曲上翹的八字胡。站在他麵前,會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美。他那種自在、自信、自尊的精神品性,使你感到心靈的明淨。

可能是由於某次地震災害,窟前半壁山崖崩塌,致使坐佛暴露在外,巍然獨存。據推測,他是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琢的,似一位閱盡滄桑、雄才大略的長者,在陽光下俯視人間。

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雖是坐姿,卻仍顯得分外高大。並且由於可以遠視,更增加了他的莊嚴肅穆之感。

大佛全身比例適稱,造型手法簡練概括,他寬闊的身軀給人以穩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精神風貌,為這一時期佛像雕琢的傑出代表。

露天大佛微微前傾的身軀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眾生宣講著佛教的真話,他那細細的彎眉和微啟的雙目,使人感到慈悲為懷的氣度,他不僅是雲岡石刻中的傑作,即在全國來說也是佛像藝術中的精品。

曇曜五窟的興工,成為武州山皇家大窟大像營造的開始。同時,雲岡附近的青磁窯石窟、魯班窯石窟、吳官屯石窟、焦山寺石窟、鹿野苑石窟等,也相繼完成。

[旁注]

陰山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段進入河北省西北部,其蒙古語名字為“達蘭喀喇”,意思為“七十個黑山頭”。陰山是我國古代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界線。

法師 又稱說法師,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在佛教中,凡能演講佛經的出家比丘稱為法師。在道教中,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道士叫法師。

手印 在佛教中行者雙手與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有多重含義。佛菩薩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願力與因緣。密教之手印極多,通常以“十二合掌”及4種拳為基本印。

加冕 把皇冠加在君主頭上,是君主即位時所舉行的儀式。新的皇帝如舉行加冕儀式是皇帝親政的象征,隻有舉行過加冕儀式的皇帝才正式的代表掌握朝政。

四弘誓願 一切菩薩於因位時所應發起的4種誓願,又稱四弘誓、四弘願行、四弘行願、四弘願,略稱四弘,或稱總願。近世我國佛教界,則多取“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句。

哈達 我國蒙古族和藏族人民作為禮儀用的絲織品,是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類似於古代漢族的禮帛,多為白色、藍色、也有黃色等。此外,還有五彩哈達。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

[閱讀鏈接]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雲岡石窟,組建了專門的保護機構,麵對當時洞窟裂縫縱橫、坍塌嚴重、石雕風化剝落的淒慘景象,多次組織專家進行勘察、發掘、研究和維修保護。

1950年對雲岡石窟進行勘測調查,1955年正式成立專門保護管理機構,1960年國家文物局召開雲岡石窟保護會議,1961年國務院公布雲岡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5年公布雲岡石窟保護範圍,包括重點保護區、安全保護區、地下安全線,形成上中下立體交叉與遠中近多層保護體係,以確保石窟安全,為保護石窟打下良好的基礎。

2006年8月,雲岡石窟研究院掛牌成立,開展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建立了一支專業保護隊伍,不斷進行著石窟保護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