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偉窟——雲岡石窟2
富麗堂皇的中期洞窟
北魏前期,曇曜五窟的開鑿,掀起了武州山石窟寺建設的高潮。
那時,廣泛吸收民間資金,王公大臣、各地官吏、善男信女紛紛以個人、家族、邑社等形式參與石窟建造,或建一窟,或捐一龕,或造一壁,或施一軀,遂成就了武州山石窟寺的蔚為大觀。
雲岡中期石窟開鑿時間為471年至494年,編號第一窟、第二窟、第三窟、第五窟、第六窟、第七窟、第八窟、第九窟、第十窟、第十一窟、第十二窟、第十三窟,或稱為孝文時期石窟。
孝文帝在471年繼位,他和祖母文明太皇太後都是大力扶持佛教的人物。這時開鑿的雲岡石窟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內容上都超過前期,當時所征收的財力物力集中於雲岡石窟開鑿,所以佛龕的數量和造像數量都急劇增多。
第一窟、第二窟均位於雲岡石窟的最東端,為同期開的一組,因兩窟的形製、內容相似,內外設計嚴謹統一,故稱謂“雙窟”。
第一窟、第二窟都鑿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兩窟外壁東西兩側各為三麵開龕造像的一層方形佛塔,兩窟均上置明窗,下開窟門,窟前似為共一前庭。
第一窟、第二窟窟內都是方形平麵,平頂,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中心塔柱直抵窟頂,四壁開龕造像,窟形前狹後寬,前高後低。這種形製的洞窟被稱為“塔廟窟”或“中心塔柱窟”。
第一窟東西寬7.15米,南北進深9.45米,上下高5.75米,中央雕琢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有維摩、文殊畫像,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塔南麵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5層小塔。
第二窟東西寬7.55米,南北進深10.8米,上下高6.2米,中央為一方形3層塔柱,北壁主像為釋迦佛,每層四麵刻出3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麵還雕琢出5層小塔,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畫像,塔南麵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
這是雲岡中期出現的新的造像組合,兩窟壁麵最上層雕琢了天宮樂伎和千佛行列,莊嚴肅穆與生動活潑的形象融合,體現了佛國世界的清淨和美好。
第一窟、第二窟的中心塔柱分別為兩層瓦頂出簷和3層瓦頂出簷,皆為仿木結構屋頂形,塔據四角各樓雕一根八棱柱,使塔柱更加宏偉華麗塔層的屋形簷額、瓦攏、鬥拱等仿木建築的雕琢。
兩塔頂部均以兩龍相交纏繞之須彌山與窟頂相連,塔身四麵各層皆雕佛像,由於風化以後的塔呈上大下小,所以被稱為“倒懸塔”。
第一窟、第二窟北麵都有較豐富的雕琢,技法精湛。下麵為一列禪定坐佛,兩窟的中部為大型龕坐佛,龕楣裝飾華麗,下部為浮雕佛傳故事和供養人行列。
此外,第二窟北壁西側地麵自古就有泉水流出,此即“雲中八景”之一的“石窟寒泉”,石窟寒泉又被稱“石鼓寒泉”。
石鼓指的是第一窟,仔細傾聽第一窟,會聽到“嘭嘭”的鼓聲,這種鼓聲千年以來仍隱約可聞,所以第一窟又被當地人稱“石鼓洞”。
寒泉指的是第二窟,據記載此水“清冽可飲,飲之愈疾”,是大同地區難得的清潔飲用水。後將此水引出洞窟,以岩石雕回旋圖案“流杯渠”為泉水出口,增加了藝術效果,成為雲岡石窟的景觀之一。
第三窟位於雲岡石窟東區西端,是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
第三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麵滿雕千佛。後室南麵兩側雕琢有麵貌圓潤、肌肉豐滿、衣紋流暢的一佛兩菩薩,坐像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高6.2米。
第三窟窟形奇特,它的平麵呈凹字形。從外形看,有別於一般洞窟。它的底部是兩個窟門,通入內洞,似為窟門,東小洞獨自成門,與內洞相通。
兩小洞的頂部形成一個大的平台。平台上東西兩側有方塔遺跡,約3層,風化非常嚴重。
第三窟中間有一像龕,龕之兩側開兩個明窗為窟照明,明窗之上最高處有一排12個大形長方架梁孔洞。梁孔之上是山頂,頂上曾有石室數間。
第三窟這樣的石窟在雲岡石窟中是一個奇物,在全國的石窟中也屬罕見。
第三窟是個神秘的洞窟,它的碩大無比、寬大深遠,使人覺得它像個天然岩洞,從西小洞進入內窟。而且洞窟非常之大,洞窟的窟形也非常不規則,底邊寬達40多米,兩側深達約15米,窟高近20米。
如此巨大的洞窟,僅刻3尊大佛像。這3尊造像刻在凸出的壁麵的西側,隻占去壁麵的1/3的位置。而這3尊造像的雕琢又十分精美,且又有別於其他雲岡造像。除此之外洞窟四壁別無雕像。
關於第三窟大像的雕造時間,一直意見分歧很大,有的認為與曇曜五窟同期,有的認為在孝文帝遷都之前,更有說法諸如隋煬帝為其父隋文帝所建、初唐作品或者唐朝中後期產物。後麵3種說法,根據大同曆史條件分析,基本沒有可能性。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第三窟雕琢於孝文帝遷都之前,因為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洞窟,工程因某種變故而中途停止。
窟外兩層中央的彌勒窟,呈殿堂式,居中一尊交腳彌勒。彌勒窟兩側,各有一座3級石塔,這顯然是一組彌勒天宮的完整造型,屬於北魏作品無疑。
第三窟窟內僅有一佛二菩薩,佛做說法態,目光直視左前方,左前方隔壁正是窟外的彌勒殿。整個第三窟造像,內外呼應,刻畫的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的情景,反映的是進入淨土世界的神聖與莊嚴。
據考證,第三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岩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465年至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1651年建造的5間4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
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膝上可站100人,中指長2.3米,兩膝之間距離為14.3米,堪稱雲岡石窟佛像的“鴻篇巨製”。
正如元代詩人王度所寫“聳峰危閣與天齊,俯瞰塵寰處處低”,這才是雲岡石窟的萬佛之冠。
第五窟有大小造像2300餘尊,雕飾精美,為雲岡石窟保存較好的洞窟之一,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
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
第五窟為“大像窟”,因而形製與雲岡早期洞窟相同,平麵為馬蹄形,穹隆頂。北壁置隧道為誦經道。該窟壁麵東北隅因山體滲水嚴重而多有風化,南壁和西壁則保存較好,顯現了北魏雕琢藝術之精妙。
第五窟南壁窟門與明窗間列龕兩排,上排為8個圓拱龕,下排為8個帷幕龕,龕內均置坐佛,齊整有序,威嚴肅穆。
在南壁上層東西兩側,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負馱須眉座5層瓦頂出簷佛塔,設計巧妙,雕琢精美,是雲岡石窟佛塔雕琢的精品,也是我國傳統建築藝術與印度佛教藝術相結合的典範。
第五窟有39窟個附洞,編號分別由5號至1號和5號至39號,這些附洞的位置,除主洞明窗兩側6個、上方8個外,多數分布於主洞東側及左側衝溝上方的所謂“龍王廟溝”的高台上。
第五窟洞窟多為中期末開鑿,但造像藝術水平卻不乏雲岡石窟中的精品。5號至11號洞窟位於主洞明窗西側第一層,尖拱式外壁,窟楣中雕坐佛。
5號至11號的洞窟內東西寬1.3米,南北進深0.9米,上下高2.1米,東西北壁各開大龕,北壁坐佛褒衣博帶,衣擺皺褶繁縟而下垂至地麵,這種造像風格在雲岡以後開鑿的石窟中常可見到,麵容清秀,顯得異常俊美。
5號至11號的洞窟內雕琢還有兩處值得一提。
一是窟頂雕琢了演奏塤、篳篥、排簫、橫笛、毛員鼓、羯鼓的8個飛天樂伎。身材修長,飄帶翻飛,是雲岡樂伎雕琢的精品之一。
二是南壁窟門兩側對稱雕琢了“逾城出家”和“乘象投胎”的佛傳故事畫麵。
三是保存完好的地麵團蓮雕琢。由於該窟距地麵較高,約為6米,很少有人踐踏窟內地麵,成為雲岡石窟唯一完整保存的北魏洞窟地麵的團蓮雕琢。
5號至12號的洞窟位於主洞明窗東側第二層,嚴格地說,這更是一個雕琢在外壁的佛龕。
此龕的佛像頭高0.45米,肉髻高聳,長眉細目,鼻梁高直,兩翼分明,嘴角兩側上翹,笑容微微顯露,身體前傾,頷首視下,蘊藏了極大的智慧與寬容。
第五窟是雲岡石窟中期開鑿的一個比較成熟的洞窟,所以洞窟空間規模、佛像造像都特別大。
位於第五窟前部正中足一米的佛像,雕琢細膩傳神,極富藝術魅力。她肉髻高聳,眉眼細長,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翹,整個身軀向前傾斜做俯視狀,表情深沉含蓄,神態自然端莊,與其說是佛國世界的一員,不如說是真實生活中青春、純真的寫照。
大像的兩側有立服侍像4尊,兩大兩小。因石雕原胎皆為肉髻,據所謂“戴花冠者為菩薩,昌狀者為佛”的說法,人們以佛看待,故有“立侍佛”之稱。
東側的大小服侍及西側的小像,皆為數泥包裹,不太美觀。而西側的大立侍像非常引人注目,這是北魏造像藝術達到高峰的一幅作品,它那以洗練的刀法雕琢出的端莊和微笑,呈給世人一種超凡絕聖的境界,真是敷泥剝盡,方露出本色真容。此像可謂精美絕倫,令人驚歎。
從敷泥剝落的此像可看出,主尊釋迦大佛的原像可能是肉髻而不是現在看到的螺髻,因為雲岡風格的佛像皆為肉髻,幾乎沒有出現過螺發。
這與太安初獅子國沙門難提等在西域諸國見到佛的影跡及肉髻並帶到平城,成為雲岡造像的摹本有關。可以想象,敷泥剝盡這尊大佛是何等的風采奪目,何等的真容巨壯!
兩佛對坐是雲岡造像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形式格局,尤其在中期洞窟為最多,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兩佛對坐,這與當時太後臨朝主政有關,其實就是為太後正名、正位。
這種造型在洞窟中的大量出現,說明了當時的朝政已是“兩重天”的格局。
那麼在洞窟造像中,大量雕琢“兩佛對坐”既要為政治服務,又需有個依據。正好,就在當時大乘佛徒們最崇尚的《妙法蓮花經》裏,有一個《現寶塔品》的故事可作為佛典依據:
據說在很久以前,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叫寶淨的國家,國中有一佛,名多寶佛。他生前曾發下大誓願,日後若有佛講說《法華經》願分一半塔座與之同坐。他死後,弟子們給他造了一個大塔,安葬在裏麵。
不知過了多少代,釋迦牟尼在靈鷲山講說《妙法蓮花經》,當說到其中的精華要妙之時,忽然從地下湧出一個巨大的寶塔,懸於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