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偉窟——雲岡石窟3
清新典雅的晚期石窟
在孝文帝定都平城後期,就佛教來說,非常注重義學和義理,所以這時流行《維摩詰經》、《法華經》、《涅槃經》等大乘佛教思想的佛經,在北魏境內得以流行。
孝文帝和馮氏提倡的佛教也和早期涼州係統的禪行、禪修不完全一樣,這時已涉及義理教義了。而佛教義學發達的是東方的徐州城區。這時的徐州城區、北燕城區、龍城城區,是新的佛教來源,給石窟造像增添了新的內容。
這時,北魏和西域的關係不如從前,柔然等統治著西域很大一部分城區,孝文帝時西域各國跟北魏往來較少,所以在雲岡第十八窟出現了柔然“大茹茹可敦”,即皇後的造像龕和題記。
孝文帝時期廣建佛寺,平城內外佛寺非常興盛,見於文獻的佛寺,著名的有思遠佛寺、報德寺、永寧寺等。所以雲岡後期出現了洞窟形製的改變,應該是依照當時平城的寺院,而當時平城的寺院是仿造漢族傳統形式修建的,石窟形象的改革反映佛寺形象的改變。
這個時期題材多樣化,形象趨於清新,造型趨於典雅,表明漢化因素的增長和西方因素的削弱。就當時政治形勢來說,孝文帝時期可以說是魏政權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這多種因素的綜合和影響,也就產生了晚期樣式。
雲岡晚期石窟開鑿時間為494年至524年,主要分布在第二十窟以西,還包括第四窟、第十四窟、第十五窟和第十一窟以西崖麵上的小龕。約有200餘窟中小型洞窟。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盡管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麵。
下限時間定在524年,根據《金碑》記載,雲岡造像銘記最晚一例是525年。《金碑》所記載有關雲岡的史料是可靠的,當為信史。
遷都洛陽後,司州改為恒州,代尹為代郡太守,新置了平城鎮。平城地區係州、郡、鎮三級治所所在地。另外鮮卑拓跋部是遊牧民族,習慣比較涼爽的氣候,洛陽的氣候比較熱,北魏的皇室貴族不大習慣。所以遷都後,孝文帝下令特許“冬朝京師,夏歸部落”。
雖然遷都了,平城和洛陽往來還是很頻繁的,平城沒受到太大的冷落。平城的經濟實力和造像實力也未遭到削弱,因為直至遷都洛陽為止,平城已有30餘年開窟的曆史,培養了一大批嫻熟的造像力量,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開窟造像的技能經驗。
從開窟者來說,主要是沒有隨皇室遷都洛陽的貴族官僚或雖遷到洛陽但夏季仍回平城度假的官僚,官職不高,中、下級為主,包括一般的佛教信徒。
遷都後,首先的任務是先建宮殿,佛寺的建築還無暇顧及。文獻記載,孝文帝遷都洛陽初期,城裏隻保存了一座永寧寺,城郭內保存了一座尼寺。說明這時候佛教中心仍在平城,孝文帝時龍門石窟造像主要是古陽洞一帶。
至了孝明帝時期,他的祖母靈太後胡氏掌握了主要政權,這時洛陽佛寺急劇增加,平城雲岡造像開始衰落。
雲岡晚期石窟形製特點是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內部更為方整、規製;造型更趨消瘦,坐佛下擺褶紋日趨重疊、繁褥;佛龕的裝飾也更為複雜,龕楣、帳飾更為多變。
佛像和菩薩麵形消瘦、長頸、肩窄而且下削,這種造像後來發展為“秀骨清像”,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盡管這種像大量出現在龍門,但它的醞釀形成是在雲岡晚期。
新的裝束是上穿短衫、帔帛呈“X”形交叉穿璧,這種形式成為北朝後期菩薩裝的代表。交叉穿璧式菩薩最早出現在雲岡晚期;而飛天的服飾基本同以前一樣,但早、中期飛天露腳,晚期不露腳。
這一時期多為中小型洞窟,類型繁雜,式樣變化迅速,流行千佛洞、塔洞、三壁三龕式或四壁重龕式洞窟,窟門外出現雕飾。造像內容趨於簡單化,形式趨於程式化。三壁三龕式窟的北壁主要題材多為釋迦多寶。四壁重龕式窟北壁上為彌勒,下為釋迦。
雲岡石窟第四窟處於第三窟西側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斜坡上,是一個拱門兩個明窗,拱門居中,明窗兩肩,走進第四窟一看就能知道,此窟造到中途而停止,整個洞窟並未完工。
從洞窟的形製看,第四窟也該屬“塔廟窟”。中央雕琢方形立柱,南北兩麵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
第四窟據考證是雲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 520年至524年開鑿,是第一窟至第十三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隻是該窟造像風化嚴重,已無多大欣賞、研究價值。
雲岡西部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二十一窟至第四十五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494年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
這一時期的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琢十分接近。
自第二十窟以後,是為雲岡的第三期工程。雲岡石窟的後期,一般是指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至525年,總共31年。
在這31年的時間裏,先前的那種大規模的工程場麵漸漸地沉寂下來,但是在仍可利用的崖壁又相繼開鑿了中小型洞窟約200多個。
這些多數屬於小集體或個人開鑿的洞窟,主要分布在雲岡石窟第二十窟以西斜坡上和中部區第十一窟至第十三窟上部的崖麵上以及東部區西端龍王廟溝西側的上部地帶。
這一時期的洞窟形製小而雜、自由而靈活,沒有統一的規劃和安排,大多因地製宜,但正因這後期工程,才將雲岡的東部區、中部區、西部區結成一體,使之成為一條1000米長的石窟群帶。
第三十九窟中心5層塔柱,塔身每麵做5間、6柱,柱頭上鬥拱承托出簷,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
第四十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武州山石窟的創作,最初是涼州高僧帶來了西域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然後是古印度、師子國,即今斯裏蘭卡,西域諸國的胡僧帶著佛經、佛像和畫本,隨商隊、使團而至,再後是曇曜建議征集全國各地的寶像於京師,最後是徐州僧匠北上主持雲岡佛事。
一代代、一批批高僧大德、精工藝匠,共同設計、共同製作,創造出雲岡石窟一座座曠世無雙的佛國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