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以後,雲岡石窟衰落了,梵音唱晚之聲,再沒有越過雁門山巒。
[旁注]
大乘佛教 也稱大乘教,略稱大乘,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為大乘教法。曆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係。
郡 古代的行政區域,始見於戰國時期。我國秦代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叫郡縣。漢又增46郡,21國。隋朝廢郡製,以縣直隸於州。唐朝道、州、縣,武則天時曾改州為郡,很快又恢複了。明清時代稱府。
雁門山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至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曆代都把此地看做戰略要地。
藻井 我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琢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閱讀鏈接]
雲岡石窟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諸多曆史必然性的結果。佛教自東漢進入我國,最初假借黃老道術在民間傳播,魏晉時逐漸獨立。
十六國時期,由於來自西北胡族統治者的推奉而迅速發展,同時迎合了苦難深重的中原人民的精神需求。北魏太武帝滅佛,則從反方向刺激了佛教的勃興。石窟建造之風,由古印度、西域、河西漸次東傳,至平城而特盛。
北魏自道武帝建國,至太武帝結束北方群雄割據的戰亂局麵,各國各地的貴族官僚、儒士僧侶、能工巧匠、金銀財富薈萃平城。
特別是隨後對西域的征服,直接迎來了曆史上東西文化交流的新一輪高峰。
曆代對石窟維護增修
526年發生“六鎮之亂”後,平城陷廢,武州山石窟寺逐漸沉寂冷落。
隋唐時期,雲岡石窟曾有過開鑿和續建。
607年,煬帝北巡塞外,歸途曾經遊幸雲岡石窟。
630年,唐朝李靖平突厥,收複雁北, 640年,移雲州及定襄城於恒安,第二年,守臣重建大石窟寺,有儼禪師等曾對雲岡石窟佛像進行過修理。
672年,儼禪師又一次修建,並稱石窟寺為“孝文石窟”。據考證,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麵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形石孔。
窟分前後兩室,後室雕一佛二菩薩的三尊“西方三聖”大像,兩頰腴潤,體態豐滿,形態自然,衣紋流暢,此窟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
初唐時,有數位僧人用不同形式對雲岡石窟做了描述,其中最著名者有《廣弘明集》的作者道宣與宋昱的《題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
682年,突厥攻陷雲州,城池荒廢。
730年,複置雲州及雲中縣。
742年,築大同軍城於雲中。不久,詩人宋昱北上,寫下了《題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五言詩,詩中寫道:“梵宇開金地,香龕鑿鐵圍。影中群像動,空裏眾靈飛。”出神入化,貼切入微的描繪,突出了雲岡石窟引人入勝的藝術風貌。
之後,雲岡石窟就一度闃寂無聞了。
雲岡再次出現大規模的修窟工程是在遼、金兩代。大同曾是遼國的西京,也是遼代重要的佛教聖地。
遼代以後,武州山石窟寺又稱石佛寺。契丹人信佛,殘塔舊寺無不興複。據《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1049年,皇太後發願重修石窟寺,但因工程規模巨大,一時沒有完成。
從1049年至1060年,遼皇室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長達12年的修整工程。當時在第一窟至第二十窟前與崖麵相接處,興建了巨大的木結構建築,史稱“雲岡十寺”,即通樂寺、靈岩寺、鯨崇寺、鎮國寺、護國寺、天宮寺、崇福寺、童子寺、華嚴寺和兜率寺。
同時,對1876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還對個別洞窟的佛像進行彩飾。
可惜十寺的好景不長,據《金碑》記載:
亡遼季世,盜賊群起,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
1122年,金朝西路元帥、晉王宗翰攻占大同時,雲岡十寺毀於兵火。
1131年,宗翰將石窟前的武州川河道南移,遂形成後來十裏河雲岡段現狀,可謂功德千秋。
金代也將大同作為西京,並多次在武州山石窟寺大興土木。
1143年,稟慧法師化緣集資,重修靈岩大閣九楹、門樓四所,又建造石圍牆,並覆蓋以瓦。此次修建曆時3年多,花費銀錢約2000萬。
1166年,又重修雲岡十寺。
金代中後期,迫於蒙古族逐漸強盛的壓力,在西京北境加強了邊牆、邊堡的防禦體係建設,武州山前築起了一座軍堡。這座名為石佛寺堡的建立,宣告了雲岡石窟再次走向衰微。
1214年,金朝遷都汴梁,即今河南省開封,五京舊都相繼淪陷,各地佛寺,兵火之後,無僧看守。正是在這種“山寺無僧鍾自鳴”的情況下,全真道士進駐了雲岡石窟,並在東部留下了“碧霞洞”、“雲深處”、“山水有清音”等遺跡。雲岡之名,從此醞釀產生。
1264年至1294年,西京大華嚴寺慧明大師僧徒,重新收複了石佛寺,但是無法挽回雲岡石窟的整體頹勢。
元代時,武州山石窟寺香客如雲,仍有造像。據《山西通誌》載,石窟寺“內有元時石佛二十龕”。在第四窟南壁和狄三十三窟北壁上,仍存元代的墨書題記。
明代為了防範外族入侵,於1558年、1574年先後在石窟寺建起上、下兩座城堡,稱“雲岡堡”,雲岡石窟之名即由此而始。在雲岡堡周圍,還建有烽火台8座。
至清朝,雲岡石窟又得以重修。
1649年,宣大總督佟養量募集官資重修雲崗第五、六、七窟窟簷,並按照清代格局興建寺院。之後,又以此為中心,增建配殿、過殿、山門等,形成了較為規整的寺院格局,名為“石佛古寺”。
1696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回師途中到雲岡石窟遊覽,並禦書“莊嚴法相”匾額,後懸掛於第六窟門拱上方。
提起雲岡石佛,凡去過雲岡的人都會說:“石佛比山高,手在半山腰,耳朵能下棋,手心能擺席。”可那麼大的廟,那麼大的佛,為什麼隻有一個小廟門,這裏麵就有一段與康熙遊雲岡相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