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這28位飛天姐妹,全都提了花籃兒,一個接一個地飛出洞去,頓時,天衣飄飄,清風習習,隻見她們的胳膊舒展揮舞,隨之天花亂墜,五彩繽紛,揚揚蕩蕩,卻沒有一朵一瓣落在眾徒身上。
原來,當時聚居麥積山的成千上萬個佛門弟子,為了敬奉佛事,不論是焚香、布施,或者是修繕佛窟,經年累月,並無一人一日懈怠。
這種虔誠恭敬的本身,就已經積下了很大的功德。而這種功德,光耀無窮,澤被千秋。所以,後來這裏遊覽的凡人,在這七佛閣上散下花來,仍然不會落地的。為了這個緣故,人們給這窟佛閣又起了個美好的名字,叫做“散花樓”。
至北魏以後,麥積山石窟的雕塑中不論是佛還是菩薩,從形象到衣著飾物,則完全變成了漢民族的樣式。而那種以形寫神和形神兼備的表現手法,更充分體現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獨特風格。
明顯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情趣,是麥積山石窟藝術中的又一個顯著特征。我國多數石窟和寺院的早期造像,一般都將佛像作成莊嚴、肅穆、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
在麥積山石窟裏,盡管也有這樣的作品,可是從北魏早期開始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北魏晚期以後的佛像,差不多都塑造成俯首下視、麵容娟秀、體態端莊、慈祥智慧、和藹可親、美麗善良的母性形象,有的甚至類似陝甘一帶農村中常見的少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百二十三窟內那對童男童女,他們頸項上各套戴一個長命圈,這是陝甘一帶農村常見習俗的生動寫照。
第四十四窟造像,曾轟動日本,被讚為“東方的維納斯”。第四十四窟造像雖然出自1600多年前西魏的手筆,卻明顯感到宛如現實生活中的孩子。這說明塑匠們在造像過程中,把民間的生活現狀如實地帶到佛窟中去,使神靈與人間化為一體,因而使得麥積山窟作品格外富有人情味和民間氣息。
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現質感的獨特方法,也是麥積山石窟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麥積山石窟珍存的絕大多數作品,原來都是上過彩的,隻是由於當時的泥塑作品在最初塑像時,便將衣服上的褶襞和身上的肌肉、血管等,都用柔和細膩的泥巴,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當原有色彩剝落後,仍顯得質樸素淨,富有雕塑感。
部分作品,由於泥巴的特殊處理,經過千百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已經變得具有明顯的質感,甚至仍像新塑的一樣。
麥積山石窟除珍貴的泥塑外,還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等藝術珍寶。如萬佛洞造像碑浮雕,描繪釋迦講經說法,構圖嚴謹,刻畫細膩,人物各具神態,表情自然,非常傳神。
壁畫中無論是描寫從容前進的馬匹、淩空翱翔的仙鶴,或是表現騎馬作戰,追逐野獸的場麵,都善於掌握動勢,充滿著活力。這類作品數量雖然較少,但那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和精細巧妙的構圖布局,以及純熟洗練的製作技法,在我國南北朝同期作品中,也是非常傑出的。
麥積山石窟藝術作品,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它們不僅全麵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末葉以來,在雕塑、繪畫等藝術方麵的發展演變過程和輝煌的藝術成就,而且對研究我國古代泥塑、石雕、建築以及宗教等有關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係統的實物資料。
在洞窟形製方麵,麥積山石窟與其他石窟也有不同,一開始絲毫未受印度支提和毗訶羅式的影響,盡管後秦和西秦所開的平拱敞口大龕,還帶有天然洞穴式樣,但是到了北魏,北周諸代純粹變成殿宇樓閣式樣。
特別是仿漢代宮殿的建築結構,有出簷屋脊、鴟尾、額枋、鬥拱、八角或四角列柱等,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旁注]
洛陽 位於河南省,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我國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較多的千年帝都。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我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從夏朝開始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
秦州 我國甘肅省天水市中心區,曆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傳說中的伏羲、女媧、軒轅均出生在這裏,故有“羲皇故裏”之稱。
變 變相的簡稱,佛教繪畫術語。用繪畫或雕琢所表現的佛經故事。內容分為“經變”、“佛傳”和“本生”三種。
真言 有稱陀羅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語、密號。即真實而無虛假之語言之意。或又指佛、菩薩、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其別名;或即指含有深奧教法之秘密語句。廣義言之,不但以文字、言語表示之秘咒者稱為真言,乃至法身佛之說法,也均為真言。
庾信 南北朝文學家。字子山。梁代詩人庾肩吾之子。他早年陪同太子蕭綱等寫作一些綺豔的詩歌,被稱為“徐庾體”。今存《庾子山集》。
瓔珞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又稱瓔珞、華鬘。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製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另外,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
仙鶴 就是丹頂鶴,在我國曆史上被公認為一等的文禽。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鬆樹毫無緣分,但是由於丹頂鶴壽命長達五六十年,人們常把它和鬆樹繪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征。在傳說中,仙鶴都是作為仙人的坐騎而出現的,可見仙鶴在國人心中的印象是相當有分量的
[閱讀鏈接]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險峻,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麵上的淩空棧道通達。
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曆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