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詩立體畫——古代盆景1
我國的盆景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優秀的傳統,在我國唐代就已經有非常成型的盆景了。盆景是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有機結合,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人們譽之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活的藝術、有生命的雕塑品。我國盆景藝術,隨著我國文明曆史的長期發展形成了她獨特的風格。
我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盆景流派較多,就傳統的五大流派而言又分為南、北兩大派,南派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派,北派包括長江流域的川派、揚派、蘇派、海派等。其中後三派統稱江南派。
古代盆景藝術的古老起源
盆景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同時以景抒懷,表現深遠的意境,猶如立體的美麗的縮小版的山水風景區。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盆景的起源很早,素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稱,是盆景藝術的創始國。
古時候,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逐漸集居於城市之中,但是,卻仍然留戀、酷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於是創造出了盆景這一絕妙的藝術。
我國新石器時期出現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盆栽,可以看做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件盆栽五葉紋夾砂灰陶塊,陶片在一方形框上陰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五片葉的植物,一葉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葉分於兩側,互相對稱。
這件刻畫在陶片上的盆栽植物圖案,即展示了人類盆栽植物悠久的曆史。
另外還發現一件盆栽三葉紋殘陶片,在殘存的長方形框上,兩麵陰刻對稱的三葉紋和連珠紋圖案。
河姆渡遺址地處四明山北麓的河穀平原,7000年前這裏氣候溫暖濕潤,宜於植物栽培生長,除了人工栽培水稻外,還栽培葫蘆和薏仁。經鑒定,河姆渡遺址中的人工花木有珠蘭、夜合花、旱蓮木等20餘個種屬。
遺址第四文化層中還有九裏香、荷花、杜鵑、石韋、海金沙等30餘個種屬,有的可能是河姆渡先民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的。
盆缽是盆栽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河姆渡遺址的陶器有1700多件,其中方形陶盆,四足,形狀如同現代花盆。還有鏤有兩個小孔的圓形陶盆,當用於盆栽。
五葉紋陶塊上的植物,從形態上推測與萬年青最相似。萬年青在我國傳統中,象征吉祥如意,宜盆栽,在我國民間農村建房中,有的地方一直保留著在建築物上刻鑿裝飾萬年青圖案和贈送盆栽萬年青的習俗。
三葉紋陶塊上的植物,可能是蘭花,即蝦脊蘭。餘姚素有栽蘭傳統,盛產蘭科植物70多個品種。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已在紹興的渚山種蘭,餘姚當時也屬越國。
關於勾踐在渚山種蘭,曆史上多有記載,除《寶慶續會稽誌》以外,如明萬曆年間的《紹興府誌》記載:
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勾踐所樹。
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會稽風俗賦》也說:“蘭亭,即蘭渚也。”《越絕書》說:“勾踐種蘭渚山。”明代徐渭也在《蘭穀歌》中提到“勾踐種蘭必擇地,隻今蘭渚乃其處”。
《紹興地誌述略》記載:“蘭渚山,在城南二十七裏,勾踐樹蘭於此。”由於勾踐種蘭渚山,後人把渚山命名為蘭渚山,把蘭渚山下的集市命為花街,並把蘭渚山下的驛亭命名為蘭亭。
這些都說明,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將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觀賞。而我國盆栽起源於河姆渡當是無疑的。
到了3000年前的殷周時期,我國已有為適應生活需要而營造的“囿”、“苑”,發展形成“自然山水園”;產生“畫”,發展形成“自然山水畫”;產生“盆栽”,發展形成“盆景”。三者隨著人類的社會活動、經濟發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相互提高。
另外,在夏商時代,我國已有了石玩和玉雕。盆栽、古玩的出現,為我國盆景的產生打下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在遠古時代,由於山石在當時生存中的重要,先民們由此產生了對山石的崇拜。《史記》一書中有“軒轅賞玉”的情景, 還記敘把黑玉製成“玄圭”送給禹,禹規定各地貢品有“怪石”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