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詩立體畫——古代盆景1(2 / 3)

另外,商代用靈璧石供宮廷之樂。周朝周公用幾架將一塊玉雕豎起,陳設在神台上。春秋有宋人得燕石以為大寶的故事。戰國有青州產“怪石”的記載。秦漢之際,有李斯以奇木配石創作盆景的傳說。

秦漢時期,我國園林形式出現了“苑”、“別墅”、“王室靈台”,展現出園林之美。

漢武帝在上林苑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仙山。島上建宮室亭台,植奇花異草,達3000 餘種,廣采奇石,點綴假山真水。

《史記·留候世家》記述漢朝張良把穀城山下的黃石,當寶物供奉起來,應是曆史上較早的一件獨立供石。

《三輔黃圖》所記,漢帝劉徹於上林苑宮苑中,大量搜集栽種各地嘉木名花,堪稱我國古代最大規模的植物引種試驗。漢代未央宮中有溫室殿,殿內冬季可陳列花木,溫室植物為了便於管理和搬動,可能有盆栽的形式。

西漢時養花種樹盛行,富商袁廣漢、東漢大將軍梁翼,均先後在洛陽建自然山水私園,將奇樹、芳藤、名花、異草配植其間。

在古代先民們對植物的原始崇拜,奠定了我國人民愛好花木風習的基礎。鬆、柏、栗是代表夏、殷、周三個朝代的神木,具有濃鬱和不尋常的神聖寓意;“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用以比喻人隻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顯出堅貞的性格和高尚的節操。

這種傳統植根於民族的沃土,長期並持久延續發展,形成了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為把那裏的石榴引種到中原來,就采用了盆栽的辦法。

古代園林、石玩和對植物的栽培技術的形成與發展,為我國盆景的形成創造了基本條件。當人們在把大自然山水濃縮到園林中的同時,也就啟發了他把大自然風景進一步濃縮到一件容器中。這是盆景形成的一個前奏。

史書記載:

東漢費長房能集各地山川、鳥獸、人物、亭台樓閣、帆船舟車、樹木河流於一缶,世人譽為縮地之方。

這就是所謂的“缶景”。

從史書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缶景已不再是原始的盆栽形式了,它已經成了盆栽基礎上脫胎而出的藝術盆栽,即真正的盆景藝術了。這是盆景發展史上的一次關鍵性的突破,是我國藝術盆栽的最早的記載。因此可以說藝術盆栽起始於漢代。

河北望都東漢墓墓壁畫中,發現繪有一個陶質卷沿的圓盆,盆內栽有六枝紅花,置於方形幾架之上,植物、盆盎、幾架三位一體的盆栽形象,特別是幾架的使用,說明早在東漢就已把盆栽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漢代山形陶硯非常類似於上述文字記載中的缶景,此山形陶硯內有山川十二峰、重雲疊嶂、湖光山色,與缶景景觀內容描寫如出一轍,已略具山水盆景之大觀了。

據記載,晉代陶淵明時,栽培菊花和芍藥已經盛行,盆栽或即開始於此時。六朝《南齊書》曾經載有:“會嵇剡縣刻石山,相傳為名。”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濫觴。

陶淵明主張回歸大自然,始終是盆景創作和欣賞的思想沃土,盡管太極圖中的“S”主宰著人們的思維模式,但盆景中“愛此淩霄幹”與並存的“蛇子蛇孫鱗蜿蜿”或“錯彩鏤金”與共處的“出水芙蓉”卻始終離不開自然造型,離不開“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從公元前5000年一直到隋唐以前這個漫長的時期內,我國盆景的主流始終是崇尚自然、強調生活、反映生活,以自然型盆景占據統治地位,與我國自然式山水園林如出一轍,一脈相承。

有關這一點,從新石器時期河姆渡草本盆栽、漢代自然式缶景、東晉木本盆栽中都可以看得出來。先秦老莊崇尚大自然、天人合一,東晉隋唐以前的盆景真可謂自然之風一統天下。

420年至589年,我國南北朝時山水畫興起,當時著名的畫家宗炳遍畫平生經曆過的山水,張於一室,以供臥遊,並寫下《畫山水序》,序中說:

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裏之回。

這種對“咫尺千裏”和“小中見大”的體會,既能促使他的把山水樹石縮在素絹上成為山水畫,也可啟發他縮入盆盎成為盆景,可足不出戶,高枕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