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詩立體畫——古代盆景2
唐宋時期山水盆景的興起
唐宋時期,在士大夫中間追求隱逸的風氣日盛,他們發揚了老莊思想,以山林為樂土,以隱居為清高,將理想的生活與山林之秀美結合起來。於是山水盆景漸漸由宮廷傳入了民間,並得到了極大的發揚。
晉朝南渡之後,江南經濟得到較大發展,貴族們大量建築園林別墅,過著遊山玩水的清閑生活。當時盛行的玄學引導士大夫從自然山水中尋求人生的哲理與趣味,這種風氣促進了我國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形成與發展,進而也促進了盆景藝術的發展,盆景藝術開始向詩情畫意的自然山水方向飛躍。
山水盆景是我國盆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山石水景為基調,伴以我國山水畫的精髓,形成千奇百怪的藝術立體景觀。
東漢至隋朝時期,盆栽是采用“掇山理木”的技術方法,人工山水園應運而生,講求意境表現。
唐代出現了寫意山水園和山水畫,這時,文人、士大夫也以製作盆景為樂。馮贄《記事珠》中雲:“王維以黃瓷鬥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說明盆栽者應用山水畫理將山石與植物組派的盆景相互結合而興起。
唐代雖然還沒有出現“盆景”一詞,但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唐代的樹木盆景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如李賀《五粒小頌歌》:
蛇子蛇孫鱗婉婉,新香幾粒洪崖飯。
綠波綠葉濃滿光,細束龍髯鉸刀剪。
主人壁上鋪州圖,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淚滴,石筍溪雲肯寄書。
這首詩對鬆樹盆景進行了描寫。小鬆看上去“蛇子蛇孫鱗碗碗”,是描寫其枝幹彎曲的模樣,說明當時在盆景整形中已運用了“枝無寸直”的畫理。
詩中說其枝條緊湊,葉片簇簇好像一粒粒香米,即“新香幾粒洪崖飯”;而且養護技術高超,使得葉色濃綠碧翠生機盎然,“綠波綠葉濃滿光”,看上去叫人十分喜愛。
“細束龍髯鉸刀剪”,說的是攀紮和修剪技術。小鬆盆景已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主人堂前多俗儒”。彎彎枝條的曲線最能引起觀賞者的豐富的想象,所以在明月的夜晚麵對此樹時,遊子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想起了家鄉的石筍、溪雲,不由得流下眼淚,希望寄書故裏,“月明白露秋淚滴,石筍溪雲肯寄書”。
這表明盆景已具備了意境美,達到了使欣賞者情景交融、浮想聯翩的藝術境界。
陝西乾陵的唐章懷太子李賢之墓角道東壁上生動地繪有“侍女一,圓臉、朱唇、戴噗頭、穿長袖袍、窄褲腿、尖頭鞋、束腰帶。雙手托一盆景、中有假山和小樹”。
該畫麵中的盆景應屬於樹石盆景或水旱盆景類型。這是最早的關於盆景的圖畫。
唐代的山水盆景趨於成熟。閻立本繪製的《職貢圖》,畫中有以山水盆景為貢品進貢的形象。左邊一人雙手捧一體量較小的“三峰式”山水盆景,右邊一人用右肩扛著一體量較大的“三峰式”山水盆景,盆內山石玲瓏剔透、奇形怪狀,其造型非常符合“瘦、漏、透、皺”的賞石標準,如果再種植上植物,就是一盆真正的山水盆景了。
另外,在盛唐墓中發現的一隻唐三彩硯,硯池底部如平坦的淺盆,前半是水池,後半群峰環立,山上雲霧繚繞,樹木繁茂,尚有小鳥站立。
這一山水盆景式三彩陶硯實為山水盆景造型與硯台二者完美結合的工藝品,它是從漢代山形陶硯發展而來的,但從山峰氣勢、布局、內容來看,比漢代陶硯藝術水平高多了。
除此之外,唐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假山、山池、盆池、小灘、小潭、廳池、疊石、累土山等方麵的描述和記載。這些文獻雖未明顯提出“山水盆景”的字樣,但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在居室內來製作和欣賞山水景觀已蔚然成風。
這些山水景觀,大的可在廳前屋後、院落之間,蓄一池清水、置幾塊山石,小的就可擺在盆內,與後世的盆景沒有區別了。
如杜甫《假山》中描寫的山水景觀僅一尺左右,應是一種盆景無疑:
一簣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處欲出雲。
慈竹春蔭複,香爐曉勢分。
惟南將獻壽,佳氣日氤氳。
同時,唐代的賞石文化也達到高潮。據史料記載,唐蘇州刺史白居易就以玩石為癖,那是早期的山水盆景。
有許多關於奇石的詩賦。如:白居易的《太湖石》、《問支琴石》、《雙石》;李德裕的《奇石》、《題羅浮石》、《似鹿石》、《海上石筍》、《泰山石》等。
白居易的《太湖石》中說:
煙萃三秋色,波濤萬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天。
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
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在文化藝術方麵,如詩歌、繪畫、雕塑、旅遊等,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當然,盆景藝術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形式多樣、題材豐富、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等方麵。
我國盆景發展到唐代,樹木盆景的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山水盆景也基本成熟,並出現了樹石盆景的形式,因此,唐代是我國盆景發展的一個成熟和昌盛的階段。
宋代盆景是唐代盆景的繼續,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主要是將宋代繪畫理論更多地應用於盆景之中,使盆景藝術有所提高。宋代,不論宮廷民間,以奇樹怪石為觀玩品已蔚然成風。
宋人繪畫《十八學士圖》四軸中,有兩軸繪有蒼勁古鬆、老幹虯枝、懸根出土的盆樁。從中可以看出宋代盆景製作技藝之高超。
這時,蘇州詩人範成大製作的山水盆景已非常有名;蘇州人朱衝、朱勔父子已建造了綠水園和金穀園,陳列著許多山水和樹樁盆景。
揚州瘦西湖陳列有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它是由鍾乳石製作而成的一盆山水盆景,看上去山巒起伏、溪壑淵深,為世上罕見。
於是,在宋代我國盆景藝術已分流分派,山水與樹木盆景各成體係。杜綰在《雲林石譜》中記載山石多達116種,對山石的色澤、形態、產地、質地作了詳細的描述,可見當時對山水盆景的研究已達到很高的境界。
唐宋時期,由盆栽藝術加工而成的盆景與山水畫互為影響,而且詩人王維、杜甫、白居易、蘇軾、王十朋、陸遊等有詠山石的詩篇及《宣和石譜》、《漁陽石譜》、《夢梁錄》等專著的相繼問世,也進一步繁榮和發展了盆景藝術。
宋人王十朋在《岩鬆記》裏描繪鬆樹盆景十分詳盡:
友人有以岩鬆至梅溪者,異質叢生,根銜拳石茂焉,非枯森焉,非喬柏葉,鬆身氣象聳焉,藏參天覆地之意於盈握間,亦草木之英奇者。餘頗愛之,植以瓦盤,置之小室。……
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錄》怪石辨中說:“石小而起峰。崖岫聳秀,嶔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亦奇物也”。
宋代還有許多描寫山水盆景的詩詞。如蘇軾的《雙石》:
夢時良是覺時非,汲水埋盆故自癡。
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嵋。
秋風與作煙雲意,曉日令涵草木姿。
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
蘇東坡不僅親自製作盆景,並對入畫的盆景加以吟詠:
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
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
試觀煙雲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陸遊在《菖蒲》詩中對山水盆景也作了細致描述和讚美:
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
根盤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
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同時,宋代有了對盆景的題名之舉。如田園詩人範成大愛玩英德石、靈璧石和太湖石,並在奇石上題“天柱峰”、“小峨眉”、“煙江疊嶂”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