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詩立體畫——古代盆景2(2 / 3)

而且,到了宋代,這時的賞石標準更為明確,對石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比如人稱“米顛”的大書畫家米芾,愛石成癖,他論石有透、漏、瘦、皺之說。這也促使山水盆景的製作技藝較唐代有了顯著提高。

[旁注]

王維 字摩詰,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李賀 字長吉,唐代著名詩人,世稱李長吉、鬼才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由於過早夭折而被稱為“詩鬼”。

乾陵 位於陝西鹹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上,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裏麵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杜甫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並與李白合稱“李杜”。

範成大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陸遊 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晚年退居家鄉,但收複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米芾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唐三彩 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因盛行於我國唐代,所以人們習慣地稱為“唐三彩”。它吸取了我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古人多用於殉葬。

《十八學士圖》 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於宮城西開文學館,收聘四方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為首的18人並為學士。分為三番,每日6人值宿,討論文獻,商略古今,號為十八學士。並命閻立本畫像,褚亮作讚,題十八人名號、籍貫,藏之書府,時人傾慕,謂之登瀛洲。

[閱讀鏈接]

宋代趙希鴿的《洞天清錄·怪石辯》,曾對山水盆景的製作方法有較詳細的記述:“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聳秀,鑲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亦奇物也;色潤者固甚可愛玩,枯燥者不足貴也。道州石辦起峰可愛,川石奇聳;高大可喜,然人力雕刻後,置急水中舂撞之,納之花欄中,或用煙熏,或染之色,亦能微黑有光,宜作假山。”

而大詩人黃庭堅也在他的《雲溪石》中,對盆景進行了細致的描述:

造物成形妙畫工,地形咫尺遠連空。

蛟龍出沒三萬頃,雲雨縱橫十二峰。

清座使人無俗氣,閑來當暑起涼風。

諸山落木蕭蕭夜,醉夢江湖一葉中。

元明清時期極盛的盆景藝術

到了元代,盆景藝術實現了體量小型化的飛躍,這對盆景的大力普及和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當時有一位高僧,法名韞上人,他雲遊四方,飽覽祖國名川大山,胸有丘壑,師法自然,並善於運用盆景製作的各種技法,打破一般格局,極力提倡小型化,稱之為“些子景”。 “些子”就是小的意思。

元末回族詩人丁鶴年有《為平江韞上人賦些子景》詩句,稱讚他說:

尺樹盆池曲檻前,老禪清興擬林泉。

氣吞渤澥波盈掏,勢壓崆峒石一拳。

仿佛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

旁人莫訝胸襟隘,毫發從來立大千。

這首詩描述了韞上人些子景的體量、陳設、氣勢、形態、意境、內容、用盆等,描寫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淋漓盡致。由此可見,元代些子景具備“小中見大”的特色,這對元以後製作盆景和衡量標準產生深遠影響。

明清是我國盆景史上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盆景技藝趨於成熟,盆景專著紛紛問世,對盆景樹種、石品、製作、擺置、品評等在理論上作了較係統的論述。可以說在明清時期,我國盆景在理論上得到了飛躍和升華。

明代蘇州人王鏊所著的《姑蘇誌》裏有這樣的記載:“虎丘人善於盆中植奇花異卉,盤鬆古梅,置之幾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

這是有“盆景”稱謂最早的文字記載,因此可以說“盆景”之名稱自蘇州人始。蘇州盆景到明代時已經廣為普及了,蘇州“吳門畫派”的畫意成了盆景中刻意模仿的主題,形成了獨特的技藝風格。

到了清代,蘇州的盆景製作已呈流行之勢,由於愛好者越來越多,出現了虎丘、光福等盆景製作基地。《光福誌》中就有“潭山東西麓,村落數餘裏,居民習種樹,閑時接梅樁”的記載。

清代園藝學專著《花鏡》也有關於蘇州盆景的記錄:

近日吳下出一種仿雲林山樹畫意,用長大白石盆,紫砂宜興盆,將最小柏、檜、或楓、榆、六月雪,或虎刺、黃楊、梅樁等,擇取十餘株,細視其體態參差高下,倚山靠石行栽之。

或用昆山石、或用廣東英石,隨意疊成山林佳景。置數盆於高軒書室之前,誠雅人清供也。

清代的胡煥章是當時用梅樁製作“劈梅”盆景的大家。

在盆景類別形式上,至清代,更加多樣,除山水盆景、旱盆景、水旱盆景外,還有帶瀑布的盆景及枯藝盆景。在蘇杭一帶,盆景得到了大普及。

揚州曾有一盆明末檜柏盆景,原為揚州古刹天寧寺遺物,幹高兩尺,屈曲如虯龍,樹皮僅餘1/3,蒼翠古雅,頭頂一片用“一寸三彎”棕法將枝葉幡紮而成的“雲片”,形神不凡,為揚派盆景代表作,樹齡400年。

泰州也保存一盆明末崇禎年間的古柏,原係泰興縣季駙馬賞玩的龍真柏盆景,其中三幹,虯曲多姿,枝片龍飛鳳舞。

揚州八怪鄭板橋題畫《盆梅》,形象地展現了當時的梅花盆景藝術。

清代關於盆景的論述極多。陳扶搖著《花鏡》,其中有《種盆取景法》一節,專門述及盆景用樹的特點和經驗。也談到了點苔法:“幾盆花拳石上,景宜苔蘚,若一時不可得,以菱泥、馬糞和勻,塗潤濕處及椏枝間,不久即生,嚴如古木華林。”

吳震方的《嶺南雜記》中說:“英德石大者可以置園庭,小者可列幾案。”

錢塘惕庵居上諸九鼎的《石譜》、程庭鷺的《練水畫征錄》、劉鑾的《五石瓠》等也都有關於盆景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