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石造景——秦漢魏晉時期1(1 / 3)

置石造景——秦漢魏晉時期1

秦始皇建“阿房宮”和其他一些行宮,以及漢代“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亂不止的東漢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

東漢巨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和東晉顧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羅奇峰怪石。

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塊景石,還被賜以三品官銜,俗稱“三品石”。南齊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樓、觀、塔、字,多聚異石,妙極山水”。

秦代封禪造景開賞石之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日益深化,原來作為自然崇拜的某些對象,漸漸被賦予某些社會屬性,使自然神演化為人格神,如山神、日神等。以後又進一步被王權者宣揚、利用,而成為真正的宗教形式。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幻想使江山永固,又想長生不老永,享人間富貴榮華,所以神靈、仙山、長生不老藥,對他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他不辭跋涉之苦到全國各地巡狩名山大川,訪道問仙,登嶧山、琅琊山、成山頭、芝罘蓬萊等,並封禪泰山,宣示功德。

海上仙山,是一個最美好的理想境界,由於方士的渲染,給它塗上了一層虛幻、奇妙和神秘的色彩,為曆代人們執著追求。海市蜃樓和蓬萊三仙山,則成為我國傳統神話中仙島、仙域景觀的典型代表。

秦朝以來,方士盛行,他們迎合秦始皇的迷信心理,極力鼓吹仙山之說,方士徐市,即徐福,他終於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以長生不老藥為誘餌,說服了秦始皇。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尋找仙山神仙,但是泥牛入海無消息,徐福一去不返。而廟島群島的奇麗景色,卻真有仙山之風貌。複雜的地質構造和地貌形態,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海邊奇景。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對此作了生動描繪:“登州海中時有雲氣,為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曆曆可睹,謂之‘海市’。”

海市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種幻景。當天氣晴朗之吋,天上漂浮著白雲,海風微微吹拂,風和日麗波浪不驚,朦朦朧朧的海麵上,忽然出現群峰聳立,閣樓隱現,有蓊鬱蒼翠的大山,也有道路、小橋、小島,亦有城市和車水馬龍的街道……虛無縹緲,忽隱忽現,刹那間又自然消失,“真神仙所宅也”。

廟島群島不僅有海市奇觀,其海蝕地貌造成的奇石景觀也十分奇特迷人。奇峰怪石或雄渾粗獷,或古樸清幽,或玲瓏剔透,有的突兀群聚,有的孑然孤立,有的像寶塔挺拔,有的像寶劍直插雲霄,還有的像雄獅,有的像玉女,栩栩如生鬥八韻各具。

山嶽崇拜是自然崇拜中最集中最典型的崇拜之一,遠古時期,山不僅是神的象征,也是神仙的居所,還是通天之徑。山嶽崇拜伴隨著天地崇拜而來,對大山的崇拜最初為在山上祭天,這時還屬於自然崇拜範疇。後期則發展為人化自然、神化自然,增加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後世“七十二君”封禪之事,是人們對遠古意識與儀式的象征性追憶。而大汶口文化中發現的陶器圖像文字,則為“燔柴祭天”之禮的原始記錄,是我國最早的圖像文字,也是大山崇拜的最早記載。說明5000年前的先民們就在泰山上燒柴祭日,後發展為祭天大典。

遠古先民對大山的崇拜,轉變為自然神靈崇拜,也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封禪是泰山賞石文化中獨有的現象,它起源於大山崇拜。

泰山自古被視為神山、聖山,成為天的象征和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具有至高無上形象。泰山封禪已成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人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