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唯泰山為五嶽之宗,由於泰山雄偉高大,雄峙東方,被視為通天拔地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更以其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及人文景觀的烘托,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漢武帝麵對泰山,佩服得五體投地,讚道:“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自先秦有72君進行封禪活動,上下相繼達4000多年,無數帝王或使者前來朝拜祭祀,宣揚“受命於天”、“功德卓著”,祈求“泰山安,則四海安”,即國泰民安。
於是,經過神化的泰山成為古老昌盛的民族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大好河山的代表,是大山崇拜的典型化和具體化。封禪活動也成了一種曠世大典。
封禪使泰山神由一般自然神而演變為具有人格化,且有帝王之尊的神靈。統治者開始自覺地利用泰山,借泰山神而設教,故使泰山的政治色彩更濃烈,稱泰山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孫,神靈之府”。
從以上封號不難看出,對泰山崇拜真可謂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這在世界賞石、供石史中也是空前絕後的。
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泰山奶奶。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
《岱覽》記載,秦始皇封泰山時,丞相李斯在岱頂發現了一個女石像,遂稱為“泰山姥姥”,並進行了祭奠。
後世宋真宗東封時,因疏浚山頂泉池發現損傷了的石雕少女神像,遂令皇城使劉承矽更換為玉石像,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泉池則稱為玉女池。
不難看出,碧霞元君是源於一個象形石,因怪石酷似女子,便以其形而賦予神女的內涵,並命名為“神州姥姥”,以後又進一步神化,賦予靈性,並進行祭奠。
無字碑是我國最古老的巨型立石,立於岱頂之上。此石為一長方體,下寬上窄,四邊稍有抹角,上承以方頂,中突,高6米,寬約1.2米,頂蓋石與柱石皆為花崗石,石柱下無榫,直接下侵於自然石穴內,無基座,無裝飾,通體五色彩,無文字,粗獷渾厚。
由於年代久遠,風雨剝蝕,雖無字勝有字,蘊藏著大量信息,為後代留下了不盡的話題,有深刻的審美底蘊。
明代張岱《岱誌》中說:“泰山元氣渾厚,絕不以玲瓏小巧示人。”無字碑的造型質樸厚重,本身就是泰山精神的象征。同時,以巨大的山石為美,也體現出當時在山石的欣賞上,不是崇尚玲瓏剔透,而是以大為美,以壯為美,以陽剛為美的審美觀點。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塊巨形立石,也是我國立石的鼻祖。
我國傳統園林中的置石,就是源於秦漢的立石形式。就內容而言,由規正石轉變為自然石,以觀賞為主,突出自然之美。
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10年至前89年,曾先後8次去泰山,也曾在岱頂立石。
傳說漢武帝登泰山時帶回4塊泰山石,置未央宮的四角以辟邪。泰山被認為有保佑國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頭就被認為有保佑家庭的神靈。
後來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當,又稱石將軍,後來還發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當。“石敢當”神並無具體形象,隻是以石碑、石條刻上“泰山石敢當”5字,立於交通要衝,或於道轉角處,或立於道旁或嵌於牆壁,以驅邪鎮妖。
自秦代開始,由於皇帝不斷巡視天下名山,多次登泰山,封禪,祭天告天,並立石刻石,以記其功德。文人學士也喜歡遊山玩水,登高,因而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碣、摩崖石刻,成為中華賞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鼓文係唐初在陝西陳侖發現的秦代石刻,稱為我國“石刻之祖”,習稱石鼓實為石碣,已有27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