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多次巡視名山,留下眾多刻石,除泰山外,還有嶧山、琅琊、芝罘、碣石、會稽、東觀等。秦立石、刻石,並由立石刻字演化為碑。這些石刻藝術品是文化珍品,是天然書法展覽,極大地豐富了石文化的內容,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秦朝時,隨著經濟日趨繁榮,造園業得到很大發展,久居城裏因“不能置身岩下”享受大自然的景致,便在苑中堆山疊石,再現自然景觀。從皇家到官吏競相造園,有的則窮奢極欲。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周馳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
同時,還在鹹陽作長池,引來渭水,池中堆蓬萊山,以求神仙降臨,同時用天然奇石裝飾宮殿和庭堂,願以石為伴,得天然之樂。
另外,上林苑為秦舊苑,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營建朝宮於苑中,阿房宮即其前殿。後又擴建,周圍達100多千米,有離宮70所。苑中放養禽獸,以供皇帝射獵。
當時的富豪的“花園”等,也都是構石為山,高十餘丈,有的甚至連綿數裏形成山石奇觀。這些點綴的孤賞石和假山,不僅再現了大自然的景觀,也使人們崇尚自然的要求得到滿足。
《史記·秦始皇本紀》:“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璽。”說明秦漢時期賞石文化中仍然發展了商代的玉文化。在西安發現的秦代遺物中,發現我國最精美、最大的玉璧,體形大,直徑為43.2厘米,厚1.6厘米,孔徑11.5厘米,玉璧上雕刻有精美的裝飾。玉璧上的獸麵,生動逼真。
另外,在玉璧上發現當時生產同類玉器的編號“六百六十”,說明秦漢之際玉器生產規模很大。
[旁注]
秦始皇 嬴政,嬴姓趙氏,故又稱趙政,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全國統一的皇帝,建立皇帝製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把我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對我國和世界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千古一帝”。
李斯 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參與製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製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製、廢除分封製,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石敢當 又稱泰山石敢當,立於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路衝處被稱為凶位的牆上。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在碑額上還有獅首、虎首等淺浮雕。後來被人格化,還發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當。
蓬萊山 傳說中渤海中的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釺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慕名來到這裏尋找神山。他站在海邊,眺望海上仙島,問隨駕的方士那仙島叫什麼名。方士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蓬萊”回答。
[閱讀鏈接]
秦漢是封建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的時期,也是我國賞石文化由自然崇拜向自然神靈轉變的時期,賞石除自然屬性外又被賦予一定的社會屬性。
同時,由於海市蜃樓的神秘莫測,引起了人們對仙山靈藥的追求,致使海上仙山被定為一個理想的仙境,並在園林中可以追求,通過堆山疊石、模擬、濃縮,再現海上仙山的自然奇觀,這樣也為我國傳統自然山水園林奠定了基礎。
一池三山的園林構圖形式在我國逐步形成,賞石文化也成為園林中一項專門的藝術,形成專門學科,奇石作為藝術品在園林中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