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石造景——秦漢魏晉時期2(1 / 3)

置石造景——秦漢魏晉時期2

漢代首開供石文化之先河

到了漢代,我國的賞石文化在秦代基礎上又得到很大發展。

漢武帝時擴建秦代的宮囿,在長安章宮內挖太液池,池中作蓬萊三山。自秦漢以來,對海上仙山的追求在我國園林中影響很大,一池三山的布局手法已成為傳統園林特色,並曆代相沿成習。

隨著大量宮苑的修建,大理石這種建築材料也被世人所認識,大理石主要用於加工成各種形材、板材,作建築物的牆麵、地麵、台、柱,還常用於紀念性建築物如碑、塔、雕像等的材料。

大理石還可以雕刻成工藝美術品、文具、燈具、器皿等實用藝術品。但除了建築之外,大理石又是很好的觀賞石。

大理石原指產於雲南省大理的白色帶有黑色花紋的石灰岩,剖麵可以形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畫,古代常選取具有成型的花紋的大理石用來製作畫屏或鑲嵌畫,後來大理石這個名稱逐漸發展成稱呼一切有各種顏色花紋的,用來做建築裝飾材料的石灰岩,如“靈璧大理石”等。而白色大理石一般稱為漢白玉。

在我國,大理石主要有以下幾種:

雲石,就是大理當地所產之石。點蒼山的雲石質地優良,花紋美觀綺麗。在白色或淡灰色的底色上,由深灰、灰、褐、淡黃、土黃等色彩自然形成山水畫,最佳者竟然如大畫家所繪成一樣。

《萬石齋大理石譜》中曾說:“此石之紋,色備五彩……尤奇者更能幻出世間無窮景物。令人不可思議。略別之可得六種:(一)山水,(二)仙佛,(三)人物,(四)花卉,(五)鳥獸,(六)鱗介。”可見雲石之奇不在雨花石之下。

而且雲石可大可小,就勢取材,選擇餘地更大。後世徐霞客甚至認為立石紋畫之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

觀賞用大理石,一般可製成圍屏、屏風、插屏、掛屏等,以優質硬木如紫檀、花梨、紅木製成相應之框架或插卒,嵌石其中,以便於保護及觀賞。

一種蛇紋石化大理岩被稱為東北綠,是很好的雕刻原料。東北綠底色白,布滿密密淺綠色的蛇紋石,磨光後呈現美豔的油脂狀的橄欖綠色。紋色佳者亦是觀賞佳石。

貴州還有一種叫曲紋玉的乳黃色的大理岩,拋光後可見在淡淡的乳黃底色上,分布著深黃色條紋和晶粒組成的不規則彎曲條紋。

上行下效,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也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如東漢巨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中曾大量收羅奇峰怪石。

“漢初三傑”之一留侯張良,在濟北穀城山下發現一塊黃石,十分珍愛。他生前虔誠的供奉它,死後連同黃石一統入葬。其後人節令祭掃,祭張良,也祭黃石。

張良對黃石的熱愛真是到了癡迷的程度。黃石據說是仙人的化身,當初在邳圯向張良贈送《太公兵書》的老翁,以後變為黃石,這就更增加了神奇色彩。

傳說當年張良行刺秦始皇失敗後,逃匿到下邳,一天,他覺得煩悶,就信步從白門走出來,到城東南一帶閑遊。他走上小沂水河岸,隻見清澈的河水向南流去,於是就坐在橋頭上休息片刻。

過了一會兒,張良看見一個老人,從橋西頭步履蹣跚地走來。老人走到張良休息的地方,不料一隻鞋子落到橋堍下去了。這時,張良聽到老人喊他:“孩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拾來!”

張良一聽,心裏覺得老人無理,就有些不高興。他慢慢地抬頭一看,隻見老人須發皆白,張良再仔細觀察,暗想老人可能腳步不濟,也就不再計較,給老人拾鞋去了。

張良撿回鞋子送給老人,老人卻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吧!”

張良一聽真火了,剛想把鞋子扔了,那知老人身子一歪,倒在地上。

張良又有些不忍,忙扶起老人。幹脆就幫人幫到底吧,於是他一條腿跪著,把鞋給老人穿上。

還沒等張良起來,老人卻轉身走了。張良見這個古怪老頭前前後後如此無理,心中倒納悶起來:他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我倒要看個究竟,於是他隨著老人走了一段路。

老人見張良跟來了,便停下來說:“看來,你這孩子還是可以教育的,5天以後,在這裏再見麵。”

張良頓時覺得這個老人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立即向前施禮道:“謹遵教誨。”

說罷,二人分手,老人繼續西行。張良回下邳去了。

5天後,張良到了原來與老人相會的地方,不料老人早已到了。

老人生氣道:“跟長輩相約,你卻失約。再等5天來吧!”

又過了5天,張良聽到雄雞剛叫就起身了,想不到老人又在那裏等著他了。老人叫張良再過5天再來。

張良好容易又等了5天,還沒到半夜,就趕到那裏。一會兒,老人也來了,背後還背著一捆書簡。

張良忙上前把書簡接了下來,老人囑咐張良道:“熟讀這些書,就可以做帝王之師。13年後,到濟北穀城山找我,山下有塊黃石,那就是我。”

老人把書簡交給張良就走了。

張良拜別老人,回到下邳,把書簡打開一看,見語多名貴,便精心熟讀。後來他輔助劉邦,興漢滅楚,運籌帷幄,決戰千裏,多得力於這部書。

13年後,張良隨從漢高帝到濟北,果然見穀城山腳下有一塊黃石。據說,張良死後,就用這塊黃石與老人給他的那部書來殉葬。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述: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父老與《太公兵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並葬黃石塚,每上塚伏蠟,祠黃石。

公元前2世紀,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探明了亞洲內陸交通,溝通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聯係,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從西域帶來玉石、石榴等特產。

相傳張騫在天河畔發現一怪石,便揀了回來,讓東方朔欣賞。東方朔十分聰慧,幽默的對張騫說,這不是天上織女的支機石嗎?怎麼會被你揀到?

這塊“支機石”高2米多,寬約0.8米,頭小底大,狀似梭子,傳說就是牛郎織女用來支承織布機的基石。

將怪石視為天上仙女之物,那自然也是具有靈性的神石了。支機石由此身價倍增,成為珍品。

《蜀中廣記》則用一個美麗的傳說對此做了解釋:

張騫出使西域大夏時,乘木筏經過一條能通海天的河流,無意間到達一宮,看見一女子在織錦,她的丈夫牽著牛飲水,就問他們:“請問這裏是什麼地方?”

那女子說:“這裏不是人間,你是怎麼來的?”

張騫說了來的經過,並一再追問此地情況,那女子沒有直接回答,隻是指著身邊一塊大石說,你把它帶回成都,交給一個叫嚴君平的人,他就會告訴你詳情的。

後來張騫果然回到成都並找到了嚴君平,得知嚴君平是西漢著名的星相家,乃將事情經過告訴嚴君平。

嚴君平聽了後非常驚歎,他告訴張騫:“這塊石頭名叫支機石,是天上織女用來支承織布機的。”

接著恍然大悟地說:“怪不得八月份那天他觀星相時,發現一個客星牛郎織女星座,原來就是你乘槎到了日月之旁!”

兩人都覺非常詫異。這塊支機石就一直放在成都,那條街道以後就叫“支機石街”。而成都的“君平街”相傳就是當年嚴君平的住地。

張良供奉的黃石和張騫帶回的支機石,開我國供石之先河。這就說明,到了漢代,我國賞石文化已進入了發展時期。

[旁注]

漢武帝 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麵。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屏風 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所謂“屏其風也”。屏風作為傳統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由來已久。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