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備——古城門1(3 / 3)

在北京,西直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古今聞名的地方。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

1368年,大將軍徐達攻入元大都,朱元璋詔令將元大都改為北平,隨後將北垣西側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並在北垣南五裏新築土城垣,作為防止元軍反攻的第二道防線。

德勝門箭樓雄踞於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綠剪邊重簷歇山頂,麵闊7間,後出抱廈5間,樓連台通高31.9米。對外的三麵牆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總計82孔。

1371年,廢元大都北垣,將新築北垣加寬加高,開兩門,西側門仍稱“德勝門”。後來,又修建包括德勝門在內的內城9門的城樓、箭樓、角樓、橋閘。此後,德勝門曆經修繕。

關於“德勝門”名字的來曆,還有一番說法。

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意為“以德取勝”、“道德勝利”。遇到戰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和“太平安定”之意。

德勝門是京師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素有“軍門”之稱。明代永樂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鎮壓大、小和卓叛亂都是出師德勝門。明清兩代,德勝門正麵迎擊來自北方的軍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陣地。

相傳,1778年的那一年,天大旱顆粒無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勝門,時逢大雪紛飛,除去一年之暑氣,高宗龍顏大悅作禦詩立"祈雪"碑碣一通,有黃頂碑樓,碑之高大,令其他諸門的石刻難以比擬,故人稱“德勝祈雪”。

在德勝門的東邊城牆上還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

德勝門甕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1797年,乾隆帝62歲時的禦製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兩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德勝門地區還有一處與北京息息相關的“生命線”。 沿著護城河向東200米,在城牆的下方有一水道連接著護城河與城內的水係,水道的城內出口處正好在積水潭小廟的下方。

多少年來,通過這一水道,城外西山和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內,滋潤養育著京都的眾多百姓和權貴。

安定門在元代時稱為安貞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的收兵之門,京都9門中有8門甕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內建真武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安定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的製度。

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

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

[旁注]

硬山式 常見古建築屋頂的構造方式之一。屋麵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麵相交,並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牆內,左右兩端不挑出山牆之外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

府尹 古代官名。北宋曾於京都開封設置府尹,以文臣充,專掌府事,位在尚書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於應天、順天,清代於順天、奉天設置府尹,其佐官稱府丞。順天府尹是北京的治安與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

京杭大運河 古名“邗溝”、“運河”,是天下裏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與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大運河南起餘杭,北到涿郡,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794千米。

千戶 金初設置,為世襲軍職,即女真語猛安之意譯。統領謀克,隸屬於萬戶。元代相沿,其軍製千戶設“千夫之長”,亦隸屬於萬戶。明代衛所兵製亦設千戶所,千戶為一所之長官。駐重要府州,統兵1120人,分為10個百戶所。

燕王 我國封建社會著名王爵之一。曆史上第一位燕王是燕易王,曆7世,為秦統一。此後多有分封及自立,最著名的如五代初期的燕王劉守光、唐初的燕王李藝、明初的燕王朱棣等。

綢緞 泛指絲織物。古時多是有錢人家作為衣物,其顏色光滑亮麗,五彩繽紛。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我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價值,影響深遠。

剪邊 在我國古代部分建築中,其屋麵近簷處往往會有與上部不一樣的色彩比如屋麵大部分是綠色,屋簷處確實一道橫的黃色帶,這樣的色彩就稱作“剪邊”。它是由於屋麵使用了不同顏色的鋪瓦而產生的效果,它豐富了屋麵的色彩。

琉璃瓦 據記載,琉璃源自於古印度語,隨著佛教的東傳而進入我國。最原先的代表色其實是藍色,此外,還有紅色,黑色,白色,黃色,綠色和紺藍等色。琉璃瓦是施以各種顏色釉,並在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燒製而成的。

欽天監 古代官署名。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製定曆法。秦、漢至南朝,太常所屬有太史令掌天時星曆。隋秘書省所屬有太史曹,煬帝改曹為監。五代與宋初稱司天監,元豐改製後改太史局。元有太史院,與司天監和回司天監並置。

劉秉忠 (1216年~1274年),元代政治家和作家。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人。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與雲海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把他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即位後,國家典章製度,他都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

券門 古代由於平時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事發生,即要登城參加戰鬥,所以在長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抱廈 圍繞廳堂、正屋後麵的房屋。顧名思義,在形式上如同摟抱著正屋、廳堂。宋代管這樣的建造形式的殿閣叫“龜頭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廈”。

碑碣 古人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圓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紀功,大開樹立碑碣的風氣。東漢以來,碑碣漸多,有碑頌、碑記、又有墓碑,用以紀事頌德,碑的形製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後世碑碣名稱往往混用。

[閱讀鏈接]

既然安定門是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那麼安定門走什麼車呢?

有人說,是兵車回城時走安定門,寓意出兵得勝,收兵自然也就是寓意安定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朝的八旗精兵全部都紮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城兵走這裏。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麼回事兒,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

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