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備——古城門2
北京外七城門和皇城四門
北京的外七城門是指東城牆上的7座城門,分別是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和永定門。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於1555年的明代嘉靖年間,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
關於廣渠門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根據“廣”的釋義,推測“廣渠”的意思應是寬廣的大渠,可能寓意著“通暢順達”。
二是“廣”和“渠”都有“大”的意思,是同義詞,因此“廣渠門”可能是當時北京城規模宏大的一座城門,所以才取了“廣渠門”的名字。
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麵闊5間,單簷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簷歇山頂,正麵及兩側各辟箭窗二層,正麵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廣渠門的甕城很有特點,一般城池的甕城作為戰備要地,裏麵沒有建築物和居民,而廣渠門的甕城裏麵有幾家店鋪。
在甕城裏麵兩側各有四五家店鋪,形成一條小型商業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路南有一家中藥鋪、一家紙店,還有一家山貨店。四周均是城牆,前邊有箭樓的城門,後邊有城樓的城門,城門關閉後,異常幽靜。
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製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麵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
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牆基寬7米、頂寬6米。箭樓為單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台通高16.6米。
南、東、西三麵各辟箭窗二層,南麵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係冰月樓下城台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名諱改為彰義門。規製與廣渠門相同,1766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所以提高城門的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當年在外城,有著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是連通永定門與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而鋪設的禦道。
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由於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外省進出的門戶。
由於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因此廣安門內的彰儀門大街在清代時期是比較繁華的,有“一進彰儀門,銀子碰倒人”的說法。
雍正年間,因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從廣安門到宛平城修築石板路。廣安門到小井村的路段長1500丈,共花費白銀八萬兩,平均每尺長的道路用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兩三”的說法。這條道路的修通對廣安門地區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為外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那時廣安門外最常看見的景象,就是“拉駱駝跑城兒”。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3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麵。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麵闊3間,通寬16 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
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麵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麵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麵正中辟過木方門。
這座偏遠的東垣城門建於1553年,也就是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這裏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地裏一部分種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蘆葦。
據《北京街巷圖誌》記載,同樣是城市幹道,在南城,右安門內的道路相對於左安門內的更加筆直、寬闊,其原因在於右安門內的道路在遼金時代是城市幹道。
左安門一帶則一直是村野,其內的道路在明嘉靖年間修築外城時才形成,而且沒有經過很好的規劃,故而道路的形狀保存了鄉野氣息。
說起左安門,不能不提一下蕭太後河。澶淵之盟後,宋遼相和,遼便在北京東郊開蕭太後河,所以早在左安門建立之前,這條河便存在了。
在這條河未斷流之前,這一帶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魚為生,後來河道淤塞才改為務農。
遼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開鑿的這條河為北京東南郊的發展發揮了不小作用。這條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這個地區商業的迅猛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加強運輸事業管理,遼甚至專門設“轉運使”一職。
而東垣一帶本就屬地勢低窪的易澇區,故開鑿後不僅用以運輸,而且利於農業生產,使河兩岸農業年年豐收。
但這條河最顯赫的貢獻無疑是促進了東垣地區的百業俱興,為北京逐漸成為首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條河,那麼後來的左安門地區可能又是另外的一番景象了。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於1562年建成。古時候北京右安門的命名不是根據“左西右東”的屬性,而是從內廷也就是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
因此,位於故宮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它體現著君臨天下的大一統觀念。
右安門原是一門一樓。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式,甕城呈半圓形,箭樓為單簷歇山小式,其南側麵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麵亦辟兩層箭窗,每層三孔,側麵正中辟過木方門。
右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城牆三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右安門由於正對內城的宣武門,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門”,後才改稱右安門。右安門位於宣武、豐台交界處,是北京城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中心。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東南端角樓旁邊,東便門是北京保存下來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
1564年,嘉靖皇帝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進攻,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就下令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麵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
在當時的形勢下,統治者最強烈的願望是安寧,安寧壓倒一切。
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麵開過木方門,無窗。麵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2.2米。
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簷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麵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麵辟箭窗,每麵各兩層,弱麵每層4孔,東西麵每層2孔。
麵闊3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為拱券頂,內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0.5米。
北京城東南角樓為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代的《英宗實錄》記載:
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4年竣工。
東便門角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麵開箭窗144個。角樓內立金柱20根,整座樓建築麵積為793平方米。加之相連的南城牆,總占地麵積約3654平方米。
關於東便門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取其直意,便於南北方向的出入和為了工程簡便,而不是大興土木。
二是東便門的位置偏居北京城的東側,並且是內城和外城的結合部位。因此,這座城門可因其所處位置,用“偏”來命名,稱為別稱“東偏門”。但由於“便”和“偏”的發音相近,時間一長就把“東偏門”讀作“東便門”了。
西便門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門,位於北京城牆西南端角樓旁邊,主要由城樓、箭樓、甕城組成。1564年,因蒙古騎兵數次南侵,加之城外關廂居民日漸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
後因財力不濟,隻修了環抱南郊的一段,設永定門等5門,使京師城垣呈“凸”字形。後與外城東北、西北兩隅與內城連接處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門,規製較簡陋,門樓通高僅11米,分別稱東便門、西便門。
後來,嘉靖皇帝又下令補修了外城及其7門,西便門增築徑長31米的半圓形甕城,加固其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牆垛口,疏浚城門外的護城河道,同時在城門以東修築一座3孔水門,使玉泉山在附近順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甕城上修築寬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