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便門城樓通高10.5米,其他形製、尺寸與東便門相同。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麵開方門,無窗。麵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1.2米。
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箭樓為單層單簷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麵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麵辟箭窗,每麵各二層,北麵每層4孔,東西麵每層2孔。麵闊3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為拱券頂,內側為過木方門連城台通高10.5米,門樓通高僅11米。
永定門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老北京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時期,共跨越了明、清兩代。
1403年,正值明代的永樂元年,在南京稱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將自己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
1407年,朱棣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牆,預備遷都。後來為了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麵城牆南移1000米,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1421年的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這時的北京城,平麵輪廓呈正方形,隻有9座城門。城市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鍾樓。
明初國勢強盛,永樂皇帝對蒙古部族采取攻勢,曾5次率軍北征,問題尚不凸顯。後來明代的實力衰落,多次被蒙古軍隊兵臨城下,至嘉靖年間,遂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40千米的外城,以策安全。因資金不足,在嚴嵩的建議下改變了設計方案。
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之後,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但是在當時隻是修建了城門樓,後來又補建了甕城。
永定門城樓的形製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麵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34.04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牆頂寬6米。
箭樓規製與城樓差距較大,不大協調。為單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米,高8米,連城台通高15.8米。南、東、西三麵各辟箭窗二層,南麵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台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永定門上麵的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樣雕製的。1644年,清朝建都北京之後,曾將北京各城門上用漢文題寫的明代匾額撤下,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的匾額。
明代原配的永定門石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的“永定門”3字沉雄蒼勁,保存完好,是明嘉靖時期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在後來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3字,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
直到1750年,永定門增建箭樓,重建甕城。1766年,乾隆皇帝下令對永定門城樓進行重修,加高城台和城樓層頂,采用重簷歇山三滴水的樓閣式建築,使用灰筒瓦、綠剪邊,裝飾以琉璃瓦脊獸。
此時永定門已成外城之最大城門又增建了箭樓,增建外城起因是為了加強北京防衛,至此,永定門工程才算全部完成。
後來,永定門城樓又重修過一次,並提高了其規製,加高城台、城樓層頂,采用了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並裝飾了琉璃瓦脊獸,以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
皇城四門指的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這四扇門是為城裏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
天安門始建於1417年,曆時3年之後完成。最初建成的時候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8年後的1465年重建為麵闊5間、進深3間的門樓。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被毀。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1688年,康熙皇帝下令對天安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製,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
天安門造型典雅,是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它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麵闊9楹,南北進深5間,取“九五”之數,象征皇帝的尊嚴。
正麵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杆、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地麵鋪的全是金磚,麵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6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城台的總麵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
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隻有皇帝才可以從這裏出入。
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禦路橋”。專為皇帝而設,禦路橋兩旁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隻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和社稷壇門前。
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金水河兩岸有兩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及兩座連同須彌座高為9.57米的華表。石獅是明代永樂年間原物。
華表上滿刻著盤龍與雲朵,巨柱頂端加上了雲板、承露盤並蹲坐著石獸,此獸有注視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們把前華表上兩隻背北麵南的石獸叫“望君歸”,把後華表上兩隻背南麵北的石獸稱“望君出”。
明清時期,天安門至大清門之間的千步廊形成占地幾萬平方米的T字形宮廷廣場,其東、西兩側還各設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朝廷主要的機構六部及各院即設在此處,可以說這裏是朝廷統治機構的中樞。
當時,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每逢遇有新皇帝登基和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
皇帝平時一般不走天安門。隻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
另外,皇帝禦駕親征或大將出征,都得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以求馬到成功,勝利凱旋,同時顯示威風。天安門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每逢殿試後的兩天,皇帝召見、傳呼新中進士們的姓名,這叫“傳臚”。
考中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紅綢,騎馬遊街,以謝皇恩。天安門唯獨皇帝可以出入,而且隻能出入喜事。
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
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始建於1420年的明代永樂年間,1503年重修,1652年,順治皇帝下令重建此門,並易名為地安門。
地安門為磚木結構的宮門式建築,麵闊7間,中明間及兩次間為通道,明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5.4米,四梢間各寬4.8米,總麵闊38米,通高11.8米,進深12.5米。
正中設朱紅大門三門,左右各兩梢間為值房。門內大道兩側有米糧庫、油漆作、花炮作等機構。地安門內左右兩側各有燕翅樓一座,為二層樓,原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的公署。
據記載,地安門在曆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因為地安門是皇城的北門,凡為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出地安門,親祭地壇諸神時也出地安門。
這個時候的地安門為禁地,普通百姓是不得隨便出入的。清朝推崇古製前朝後市,地安門商貿活動比較活躍,市場繁榮。
早年,地安門外豎有一通石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如果有誰躍馬揚鞭而過,則被視為欺君之罪。
在當時,地安門內還設置有許多為皇家服務的衙門,諸如尚衣監、司設監、司禮監、酒醋局、織染局、針工局、巾帽局、火藥局、司苑局,還有鍾鼓司、供用庫、蠟庫、簾子庫、兵器庫、皮房、紙房和安樂堂等。
東安門是清朝北京皇城的東門,是皇城的4個大門之一,東皇城牆始建於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牆外,1432年東移,將玉河包入牆內。牆為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設東安門,為七間三門黃琉璃單簷歇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