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備——古城門2(3 / 3)

門內為跨玉河之石拱橋,因官員們上朝陛見,皆由東安門進宮,所以俗稱此橋為望恩橋或皇恩橋。橋西原為永樂時之東安門,宣德時改為三座門式,通稱東安裏門。望恩橋上砌有障牆,將兩門連為一體。

相傳,東安門上的門釘並非我國傳統建築規製中的九九八十一顆,而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當時,人們普遍認為“9”是陽數的極數,因而被稱為極陽數。超過9,隻是零的增加,因此古代常以“9”來突出帝王之位的崇高和神聖。

像紫禁城中的房屋為9999間,重要的大殿麵闊9間,角樓的建築結構城九梁十八柱,七十二道脊,外東路南側的九龍壁,皇宮大門的門釘依建築等級規定為縱橫各九路等,都是這方麵的體現。

紫禁城的4個城門中,午門、神武門、西華門的門釘均為縱九橫九,隻有東邊的東華門門釘為縱九橫八。

對此,就引發出了許多解釋。一種認為清朝從順治帝到隆裕太後,帝後逝世,都是從東華門送殯,進東華門迎靈,按人死為鬼的說法,所以又將東華門稱為“鬼門”和“陰門”。

清代從東華門出靈的原因,據說是明末思宗朱由檢在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就是從此門逃到煤山自殺的,後來他的靈柩又停在東華門外數日,無人埋葬。

因此,清入關後就認為東華門是個很不吉利的門,於是決定由此門出靈柩,並將門釘減至陰數72個,即為縱九橫八。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東華門門釘縱九橫八的格局自明代起就是這樣的,並非到了清代才有改變。事實上,東華門門釘的設計卻與古代的堪輿理論有關,是古人文化心理在紫禁城設計中,采取的逢凶化吉和趨吉避凶的體現。

西安門始建於1417年,與北京皇城的大明門、天安門和地安門在同一條直線上,而東安門和西安門則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東安門同紫禁城東華門相對,西安門同紫禁城西華門不相對。

明代的紫禁城西麵有西苑、太液池和金元時期建造的苑囿,其中有大片的水麵,所以自西華門無法向西直線行進,隻好在皇城西牆中段偏北處設西安門,由北海與中海間的陸地通道通行。

西安門沒有城台,門基是青白石,紅牆,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西安門麵闊7間,進深3間。中間的明間以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扇,左、右稍間及末間為值房。

[旁注]

嘉靖 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號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長的年號。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為之一新。嘉靖皇帝死後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名諱 出現在我國古代的一種語言現象。遇到君主或尊長者時,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書寫的時候也不能使用這些字,於是隻能用改字、改音或減少字的筆畫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稱避名諱。名諱最初的本意是尊重長者、老者和賢者。

先農壇 先農,遠古稱帝社、王社,至漢時始稱先農。春時東耕於藉田,魏時,先農為國六神之一。藉天祭先農,唐前為帝社,祭壇曰藉田壇,垂拱年後改為先農壇。至此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禮製,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澶淵之盟 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380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轉運使 古代官名。唐代以後各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首見於唐。714年置水陸轉運使,掌洛陽、長安間食糧運輸事務。代宗後,常由宰相兼領,有時與鹽鐵使並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並於諸道分置巡院,五代廢巡院。元、明有都轉運鹽使,清有都轉鹽運使,專管鹽務。

內廷 即內朝。對外廷而言。明代內廷指由內臣,即太監組成的一個相對於文官外朝的完整對應機構,比如司禮監對應內閣。清代內廷指乾清門內,皇帝召見臣下,處理政務之所。軍機處,南書房等重要機構均設於此。

元旦 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我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一月初一,並延用。後來,元旦在我國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等。

三滴水 滴水是古建築瓦作術語名稱,俗稱滴子,筒板瓦屋麵瓦件之一。底瓦壟的簷頭瓦,比普通板瓦多一個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的回流。三滴水是指古建築三層簷屋頂形式建築的名稱。多用於歇山式樓閣建築。

楷書 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畫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

脊獸 是我國古代建築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它們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合稱“脊獸”。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

康熙 (1654年~1722年),即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九五 《易》卦爻位名。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雲‘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

藻井 我國古代殿堂室內頂棚的一種獨特做法。古人穴居時,常在穴洞頂部開洞以納光、通風、上下出入。出現房屋後,仍保留這一形式。其外形像個凹進的井,“井”加上藻文飾樣,所以稱為“藻井”。

華表 華表是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麵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誌的作用,又有為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殿試 為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禦試”、廷試”和“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上三旗 清代由皇帝直接統轄的三個旗。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軍入關前,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身份高貴,條件待遇優厚,稱為“上三旗”。其餘五旗,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京師各地。

石碑 把功績勒於石土,以傳後世的一種石刻。一般以文字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龜趺,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

拱橋 我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是由伸臂木石梁橋、撐架橋等逐步發展而成的。在形成和發展過程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時常稱為曲橋。在古文獻中,還用“囷”、“窌”、“竇”、“甕”等字來表示拱。

堪輿 堪為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詞。輿為“承輿”即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著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記》將堪輿家與五行家並行,本有仰觀天象,並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後世以之專稱看風水的人為“堪輿家”。

[閱讀鏈接]

北京皇城還有其他四座大門,分別是大明門、端門、東三座門和西三座門。大明門為磚石結構宮門式建築,基礎為漢白玉須彌座,單簷歇山頂黃琉璃瓦,麵闊五楹,正中辟三門闕,漢白玉門檻。

1644年清順治元年改名為大清門。門上鑲嵌漢白玉石匾,上有青金石琢磨的“大清門”3字,背麵為“大明門”3字。

端門規製與天安門相同,端門可以算作午門的外門,相當於周禮天子五門之製裏的雉門或庫門。

東三座門,又稱長安左門,規製與大明門相似。明清殿試後在此門外發榜,因此又稱“青龍門”或“龍門”。西三座門,又稱長安右門,規製與大明門相似。明清時在此門內的西千步廊勾決死刑犯人,因此又被稱為“白虎門”或“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