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備——古城門3(2 / 3)

朱雀門是唐代時期長安皇城的正南門,正南門的下方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裏舉行慶典活動。

589年,隋朝統一了全國,隋文帝曾經在朱雀門城樓檢閱凱旋大軍。

629年,玄奘為了求得真經離開長安出涼州,經玉門關沿絲綢之路獨自向西而行,途中曆盡艱險,最終曆時4年、穿越數十國,終於抵達天竺那爛陀寺。

645年玄奘取經歸來,返回長安,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迎接儀式就在朱雀門舉行。

那時建築宏偉壯觀的朱雀門是皇城的正門也就是皇上出入的南門。唐末,韓建縮在建造新城的時候,這座城門就已經被封閉。

朱雀門的建造,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了當時朱雀門的宏偉和華麗。

朱雀門的城門柱礎用大理石製成,青石製作的門檻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牆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

文昌門的城牆上建有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唯一與軍事防禦無關的設施。

魁星又名“奎星”“奎宿”,是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傳說魁星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文昌星”。

如果有人能被魁星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連中三元,成為狀元。所以,古代孔廟、學府裏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的時候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牆旁邊。

西安中山門,是在西安城牆東側的一座城門。中山門共有南北兩座門洞,南側門洞名為東征門,北側門洞名為凱旋門。

中山門並列兩個門洞,分別為它們取名東征門和凱旋門。沿著西安城牆東側,中山門南麵為正東門,長樂門,北麵為朝陽門。中山門城外向東連接伍道什字西街,城內向西連接東新街。

中山門北側凱旋門保存著的木質城門板,是西安城牆各城門中唯一的一處有門板的城門。

永寧門是西安城牆中的一個城門,俗稱南門。南門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麵3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為永寧門。

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麵的偏西的一處城門,唐末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

含光門的夯土保存達8米以上,3個門道的尺寸清晰,東、西兩門道的寬度分別為5.3米,中間門道寬度為5.5米,含光門進深處長度為19.6米。

含光門內兩側都有砌磚,有過梁式門道,門上有城樓。含光門內有上門樓的馬道,在門西側,緊貼城牆。

含光門的中門道作為權貴門道,利用率低,所以幾乎沒有維修過,基本上保留著大唐初期砌門的材料與形製,大氣精致。

東、西門道多次維修,基本上保留著晚唐時期粗糙的磚砌形製。每個門道砌磚上都抹有白灰牆皮,門道上車轍還在,每個門道中部的石質門檻還依然存留著,門道過梁和門樓的柱礎等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長樂門是西安城牆的正東門,保留下來的有城樓、甕城以及南北兩側6個門洞。沿著西安城牆東側,長樂門北麵為中山門,南麵為東南城角。

長樂門北側門洞開辟於明代,因明都城位於西安的東麵,因此將東門命名“長樂”,帶有祈祝大明江山長久歡樂,萬年不衰之意。

尚武門是西安城牆一座城門,是北城牆最西一門,與尚德門、尚勤門和尚儉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約”。

[旁注]

唐高宗 (628年~683年),即李治,唐朝的第三任皇帝,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享年55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

圜丘祭天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

石雕 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雕刻它講究造型逼真,手法圓潤細膩,紋式流暢灑脫。它的傳統技藝始於漢,成熟於魏晉,在唐朝流行開來。

禁苑 唐朝三座宮城之外,又有三座大型苑囿,分別為西內苑、東內苑、禁苑。三苑之中,禁苑的規模最大。禁苑地處唐都長安西北部的大片地區,北枕渭水,向西包攬了漢長安城,南接宮城,東抵滻河灞河東岸,周圍60千米。

房玄齡 (579年~648年),唐代初年著名良相、傑出謀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書香世家”的純正儒生,他智能高超、功勳卓越、地位顯赫。但他善用偉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

三元 即解元、會元、狀元的合稱。三者分別指明清時代科舉考試的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明代也以殿試的前三名為三元,即狀元、榜眼和探花。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對我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一直持續的意識形態,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閱讀鏈接]

在西安,穿過長樂門有一條長2150米的東大街。隋開皇年間建新都大興城,東大街就位於皇城東牆南門的內外兩側,名景風門街。

唐末,長安城毀,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新城,新城東西兩側築萬年,長安兩個縣城,成為母子三城拱衛之形製,此街分為城內外兩段。

因縣城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車馬過往,商賈雲集,宋金時期這一帶名大草市,明清時演化為大差市。明初擴大西安府城,拆景風門東移1300米建東門,始統名東門大街。

利用元奉元城東北隅建秦王府,又在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線築秦王府蕭牆,蕭牆內為王城,俗稱皇城,將此街包入王城內。清原王城改為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此街又稱順城街。街西端即鍾樓東門洞,也就是滿城的西南角門。

古城南京禦敵屏障的中華門

南京位於長江下遊,曆史悠久,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